《红楼之挽天倾》

第一千零三十章 楚王:我与卫国公还能结个儿女亲家?(2/4)

皱了皱眉,心头蒙上一层阴霾。

  南安可以败,但红夷大炮不能任由彼等带走,否则一旦落入蒙古或者女真之手,以后大汉的火力优势荡然无存。

  但现在不仅是天子不想让他领兵,就连在场的文臣也不想他再去领兵前往青海。

  哪怕再不愿承认,他大胜女真,尚配公主和郡主以后,就应该韬光养晦。

  果然,崇平帝沉吟片刻,目光逡巡过下方一众群臣,问道:“李阁老如何看?”

  李瓒道:“京营方历大战,微臣以为不宜再起国战,如是从京城抽调一支精锐,整合宁夏、西宁兵马驱逐青海蒙古和硕特部,是否可行?”

  此言一出,吏科都给事中说道:“圣上,微臣以为李阁老此策可行,相比女真为我大汉心腹之患,青海蒙古诚为疥癣之疾,宁夏、甘肃两镇再加上西宁的十余万兵军,以京营统合,足以平定。”

  “诸卿以为,何人领兵为佳?”崇平帝沉吟片刻,问道。

  李瓒一时犹豫,并未回答。

  虽然他仍倾向于卫国公领兵前去西北,但一国之兵事,仅用一人也说不过去。

  其实,不仅是陈汉,就是任何一个朝代,只用一人的情况就是逐渐为其主导大权,最终大权旁落,没有例外。

  越是名将云集,越不会出现武将谋朝篡位的风险。

  这时,内阁首辅韩癀手持象牙玉笏,朗声道:“圣上,微臣以为南安郡王老成谋国,可以领兵前往。”

  如今朝廷兵事再一家独大,于社稷不利。

  “微臣附议。”许庐手持象牙玉笏,拱手说道。

  齐昆目中现出一抹明悟,拱手说道:“微臣附议。”

  那废两改元也需卫国公操持,西北之事不过疥癣之疾,南安郡王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出马,应该并无大碍。

  “微臣附议。”

  “微臣附议。”

  在这一刻,科道御史也纷纷出班附和,可以说让卫国公歇歇的共识,早就在大汉群臣心头达成。

  贾珩看着这一幕,目光深处幽沉几分,心头就有了一些感慨。

  陈汉自立国以来这么多年,也遵循着兵事不尽委一人的潜规则,太宗、隆治年间的几场战事都陆续出现了一批新的武侯就是明证。

  可以说这是陈汉君臣心照不宣的政治默契。

  但该请战也得请战。

  只是庙堂衮衮诸公真的以为凭借着南安郡王等人,可以战胜和硕特蒙古?

  但这种话就不适合公众场合说了,既然天子已经选定了人,再说这种话就是打着天子的脸。

  南安郡王听得殿中满是响应之声,心头振奋莫名。

  小儿不知轻重,什么功劳都想揽在自己身上,如今朝臣果然都起了警惕之心,还是太年轻啊。

  崇平帝道:“子钰,你刚刚成婚,又要去江南清剿海寇,这次就交给严卿等人。”

  再是好用也不能只用子钰,必须要在兵事上有着可以抗衡的武勋,大汉的兵事不能一条腿走路。

  这也不能算是打压,子钰去了江南帮着试行新政,清剿海寇,立了功劳,该加官进爵,还是可以加官进爵的。

  贾珩面色不改,拱手道:“微臣谨遵圣旨。”

  事到如今,也只能任由着大汉君臣一厢情愿地折腾了,他也算仁至义尽了。

  事实上,如果没有五次反围剿失败,也不会有某某会议。

  南安郡王此刻与柳方等人听到那少年的声音,只觉一股舒爽涌上心头。

  何曾看到小儿这般吃瘪?真是痛快啊!

  你就是再能打,但天子和朝臣就是不用你,你又能如何?

  而且,这是君臣起了猜忌之心了?

  南安郡王目光闪了闪,心头冷笑了一声。

  一旦君臣互相猜忌,以后反目成仇也只是时间问题。

  崇平帝朗声说道:“子钰这几天,也收拾收拾去着江南,北静王水溶和两江总督高仲平上疏催了多次,江南和东南沿海,迫切紧要不在西北边事之下。”

  贾珩拱手道:“微臣遵旨。”

  说着,徐徐退回朝班。

  魏王陈然看向那如青松昂然而立的蟒服少年,心头微微叹了一口气。

  如果是他,定然全力信任着子钰,父皇其实心底深处还是猜忌着子钰的。

  崇平帝沉吟说道:“领兵主帅已敲定,诸卿议一议何时出兵,出兵几何,粮草辎重从何转运?”

  贾珩这时候面色默然,此刻他不是主事人,就应该保持沉默。

  南安郡王道:“圣上,西宁军情急如星火,微臣以为当拣选京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