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 贾珩:圣上,微臣择日启程……(2/4)

多谢李兄一路相送。”

  不知为何,这位内阁次辅忽而想起多日之前,他曾经相送齐党党魁杨国昌的一幕,如今倒也是一种因果轮回?

  念及此处,韩癀的心头似乎也平静了几许。

  这边厢,韩癀之子韩晖递上一杯斟满酒水的酒盅,酒水盈盈,清澈明亮,似倒映着天穹上的蓝天白云。

  李瓒接过酒盅,朝着韩癀举起,目中似星辰熠熠,朗声道:“唯愿韩兄此去江南,颐养天年,寄情山水,一路顺风顺水。”

  言毕,举起酒盅,一饮而尽。

  韩癀面色复杂地看向李瓒,说道:“多谢李兄。”

  说罢,同样举起酒盅,一饮而尽。

  众人看着这一幕,同样不由想起了先前前任首辅杨国昌离去的场景。

  就在两人叙话之时,就听人群之中,小吏欣喜说道:“卫国公来了。”

  不大一会儿,就见一个身穿青衫的少年,此刻骑在骏马之上,在三五侍卫的扈从下,不疾不徐地而来,行至近前,伴随着勒停马缰。

  “唏律律……”

  贾珩将缰绳丢给一旁的扈从,看向韩癀,快步而去,说道:“韩阁老。”

  这会儿,不远处的韩晖看向那蟒服少年,面上现出一抹复杂之色。

  当初,翰墨斋之前相逢的一幕幕场景,犹如在昨天一般,可不过短短三四年的光景,眼前之人已经是宰执枢密,判若云泥。

  韩癀两道眉头之下,目光看向那少年,拱了拱手说道:“卫国公。”

  如今看这少年,鹰视狼顾,只怕并非久居人下之辈。

  贾珩点了点头,说道:“韩阁老在首辅任上,国家武运昌隆,北败东虏,西退和硕特、准噶尔,南定粤海,开拓海疆,皆离不开韩阁老在中枢坐镇调度,支应前线,才有如今兴隆之象,我来送韩阁老一程。”

  不管如何,相比杨国昌的暗中坏事,横加阻挠。

  虽然韩癀手下的浙党也多有弹劾之举,但整体上还是配合着崇平十五、十六年的战事的,只是在新政推广上生了一些龃龉。

  纵是如此,也没有酿成大的改革阻力,因为科举舞弊案,韩癀自此缄默不言,直到齐王陈澄以及忠顺王陈荣父子的叛乱,被请出内阁。

  韩癀闻听贾珩之言,神色之间微微动容。

  这是贾珩以自己的功绩,在对韩癀这几年在朝政上的贡献,做出积极的肯定。

  虽然贾珩“好色荒唐”了一些,但功名显赫,无人能及,尤其此刻更是说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韩癀对此言,自然是颇为受用的。

  贾珩剑眉之下,目光微动,说道:“韩阁老此去,能够颐养天年,寄情山水,同样是羡煞旁人,自崇平十四年以来,国家多事,如今才见中兴之象,韩阁老如今也算功成身退了。”

  韩癀朗声道:“如今大汉明君在朝,忠臣义士奋发于内,鹰扬武烈于外,老朽在浙江老家,也会为大汉祈福,唯望我大汉四海升平,国泰民安。”

  两人说了几句客套的话。

  韩晖轻声说道:“父亲,天色不早了,该启程了。”

  韩癀点了点头,正要转身登上马车。

  忽在这时,从神京城方向见到烟尘滚滚,一骑之上,戴权以及诸内卫,快马浩荡而来。

  贾珩循声而望,看向那烟尘浩荡之上的马匹,暗道,天子的使者终于到了。

  如果天子不派人相送,韩癀的确有些斯文扫地。

  相比杨国昌的三辞三挽,韩癀的奏疏更多是留中不发,这已经近乎“羞辱”了。

  如果送也不送,在外人眼中,的确是薄待老臣,再加上赐死齐王陈澄,无疑显得薄凉不胜。

  戴权从马上翻身下来,抬眸看向那蟒服少年,也没有多说其他,转脸看向韩癀,朗声说道:“韩阁老,圣上口谕,韩阁老赏赐绢帛百匹,黄金五十两,以壮前行。”

  这些财帛不能算多,但背后蕴藏着崇平帝的看重之意。

  韩癀闻言,身形一震,旋即,面色肃穆,朝着宫苑方向行了一礼,声音不无哽咽之音,说道:“老朽,谢圣上隆恩。”

  这哽咽倒不是作假,而是此时此刻的真情流露。

  或者说,帝王都是pUA的高手,在经过极限压低期望之后,最终送了韩癀一程,全了君臣的情分和体面,反而生出一股感激涕零的欣然之感。

  戴权道:“韩阁老,陛下说,江湖路远,阁老一路珍重。”

  韩癀目光恍惚,朝着宫苑方向又躬身一拜。

  而后,韩癀又看了一眼身后巍峨高立的神京城,在韩晖的搀扶之下,登上马车,摆了摆手,挥手别了一众相送的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