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一千三百章?卫国公率军回汉(3/4)

在东平郡王世子穆胜以及日本众藩主大名的目送下,登上船只,扬帆起航。

  而在船舱二楼,阁楼之上,明正天皇兴子着一袭枫叶红碎花的和服,云髻高挽,立身在舱室二楼中,就在窗户前静静眺望,凝眸看向倭国土地,心头不由浮想联翩。

  自此一别,她再次回到家乡,却也不知何时了。

  故乡的樱花,那时候应该也开了吧。

  可以说,明正天皇早已受够了皇居之中二十多年的寂寞深闺生涯,此刻随着贾珩前往大汉,除却少许怅然若失之外,更多的还是有着一股说不出的新奇。

  而舟船渡口之处,除却东平郡王世子穆胜外,后光明天皇与倭国诸藩大名出了江户城,相送大汉卫国公离开倭国。

  后光明天皇一直挥手示意,而一旁的岛津家督则是面色阴沉,目光明晦不定,也不知在想着什么。

  而整个倭国的政治生态也重新迈上一个新征程。

  但征夷大将军人选的改任,也埋下了岛津光久等一众长州藩“尊王攘汉,反抗幕府”的引子。

  当然,这都是后话。

  崇平十八年,六月初三

  这一日,天气已经进入了初夏,正毒的火辣辣日光照耀在大地上,炙烤着大地。

  而大汉卫国公贾珩,自莱州海港重新登上大汉的土地。

  而后江南水师暂且驻扎在莱州海港休整,贾珩则在一众锦衣府卫的簇拥下,带着明正天皇兴子,浩浩荡荡地向莱州府城而去。

  此刻,一辆马车之内,明正天皇挑开马车垂挂的一面竹帘,转眸看向道路两旁的金黄麦田。

  看向远处一座座砖混的茅草屋以及农忙的百姓,明正天皇那张秀美、明丽的玉容上满是阵阵新奇之色。

  贾珩与魏王陈然并辔而行,道:“今年麦田长势喜人,又是一个丰收年。”

  前几年,大汉真是诸事不顺,从今年开始,似乎有些风调雨顺的架势。

  重回故国,魏王语气之中同样不乏轻快之意,轻笑说道:“该征收夏粮了,也不知山东今年能多上几成?”

  “夏粮只是小头儿,大头还是秋粮,两厢叠加,怎么也能比新政之前多出一倍吧。”贾珩笑了笑说道。

  就在两人谈笑之时,行不多远就见远处烟尘滚滚,一面面仪仗旗帜随风飘扬,一队队骑士簇拥着一顶官轿,一路而行,打着铜锣。

  正是山东巡抚赵启一行。

  去年在山东出得白莲教大乱,让这位巡抚受了不小斥责,崇平帝原本是要革职的,但赵启上了一封言辞诚恳和祈求的请罪奏疏,让崇平帝打消了主意。

  所谓,使功不如使过。

  斥责几句,着其戴罪立功,全力帮助推行新政。

  而后,刚刚在叛军围城之后,险死还生,又面临官帽随时可掉的情况下,赵启也发了狠。

  在山东可谓大刀阔斧,积极推行新政,原本过往还有些阻碍的乡绅,不管再有背景,再有后台,被这位赵中丞用不少威逼利诱的手段,彻底清查隐匿粮田,人丁数目。

  而后,奏报的清查田亩之数,堪为北方诸省之最。

  当然,为此遭了不少骂。

  而崇平帝龙颜大悦,派圣旨对其官复原职,同时上谕嘉勉。

  随着轿子落下,赵启随行的扈从在一旁伸手掀开垂挂的车帘,抬眸看向那蟒服少年,脸上挂着讨好的笑意,快行几步,说道:“下官见过卫国公。”

  贾珩虽是国家武勋,但身上其实还兼领着太师头衔,算是文官品阶的天花板。

  “赵中丞。”贾珩翻身下马,将手中的缰绳随手丢给了一个锦衣百户,轻声说道:“劳烦赵大人远道相迎了。”

  而魏王陈然也行至近前,年轻俊朗的面容上同样有着欣然之色,抬眸看向赵启,道:“赵中丞。”

  “魏王殿下。”

  贾珩面上笑意温煦,说道:“赵中丞,一年未见,当真是风采依旧。”

  山东白莲教乱子,这样大的事,还能继续在巡抚任上纹丝不动,这也是个有能耐的官僚。

  “惭愧惭愧。”赵启脸上似有些不好意思,赞扬说道:“卫国公威震倭夷,当真是英雄不改齐鲁平叛之时。”

  贾珩道:“赵中丞客气了。”

  众人寒暄而毕。

  贾珩道:“赵大人,咱们一同进莱州府吧。”

  难为这位赵启,如此远道而迎。

  众人寒暄着,就大步进入了远处巍峨高立的莱州城,此刻莱州知府孙凤友和同知钱胜隆,将一众军政要员迎入城内。

  而后,马车以及军卒浩浩荡荡地进入登莱府城的府治――掖县。

  说话间,众人进入府衙之中,就分宾主落座。

  贾珩喝了一口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