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挽天倾》

第五百九十四章 崇平帝:……六封奏疏?(2/5)

场知县警诫了几句,然后吩咐人领着知县知州下去歇息。

  待地方官吏一走,贾珩目光逡巡过藩臬两司的官员,目光定在一人面孔上,唤道∶「许参议。「

  「下官在。「一个面容儒雅,身形清瘦的四品官吏,连忙起身,行礼道。

  方才当场免去五名知县的差事,不仅震慑了地方官吏,也将在场藩臬两司的官吏大为震慑。

  贾珩道:

  邸报,原就有之。

  许参议倒也不奇怪。

  贾珩道:

  这时代,受限于繁体字,百姓文盲率都比较高,大部分都看不懂报纸。

  所以报纸更多还是向士林宣传,而戏曲、评书则是向县乡基层的百姓宣教。

  他虽然不惧恶名,但也不会放弃舆论阵地,因为他不占领,别人就去占领,尤其是能够读书的都是中小地主,他们在省、府、县、学大造舆论,又当如何

  他不是要在中原之地大搞均分田地,不分善恶,从根本上摧毁一个阶级。

  而是要以司法狱讼名义,将豪强劣绅定点清除,缓和一下尖锐的社会矛盾。

  至于拼音简化字扫盲,开启民智,这都是他真正掌柄国政之后,攀科技树以后的事了。

  事实上,在未开启工业化前,低下的生产力根本就养不起那么多不事生产的人上人,都读书当官,都坐轿子,谁来种田谁来抬轿子

  那些掌握了文科知识的读书人,如果没有就业,将成为庞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统治成本也会相应上升。

  科举教育终究要服从于工业门类的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工业化时代的开启,自然而然需要受过初等普及教育、知识技能的劳动者投入生产部门,这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迫切呼唤政治上层建筑的适应和匹配,你不适应,它帮你适应和匹配。

  贾珩思量着,看着时而迷茫、时而恍然的许姓参议,叮嘱道:

  其实,官办邸报,就有时政要闻,比如某某大员被吏部任命到何地,不过更多是面向官府和士林。

  官办报纸总要有个名字。

  贾珩思忖了下,说道:「就唤为大河报吧。,

  许参议思量了下,眼前一亮,恭惟说道∶

  贾珩也不以为意,这等旧文人就善于牵强附会。

  等许参议领着差事前去学政衙门寻找学政招募人手。

  贾珩转而看向冯廉道:「冯公,人手招募齐全之后,河工衙门的人,就要陆续施工。「

  冯廉道:

  通济渠因为朝廷一直用来向关中转运漕粮,其实,情况不算太恶劣。

  贾珩道。

  待打发藩臬两司官吏离去,官厅之中就仅仅剩下京营的一干将校。

  不仅有瞿光、蔡权这等在果勇营中的老班底,也有戚建辉,谢鲸,庞师立这等在贾珩掌管京营后主动靠拢而来的将领。

  贾珩看向戚建辉,道:

  戚建辉、庞师立纷纷称是。

  贾珩将目光先看向蔡权,他已行文兵部,保举蔡权为参将,如事无意外,最近会有公文降下。

  投向瞿光,说道:

  瞿光心头一喜,拱手道:

  都司都指挥使,官居正二品,哪怕是京营中也是一营都督,在地方可称都帅。

  贾珩将其提拔为正二品,本身也是酬功,汜水关歼敌三千,荡灭贼寇主力,升为一省都司,哪怕放在朝堂上也能说的过去。

  待瞿光离去,贾珩看

  向下方的众将,沉声说道∶

  众将齐声称是。

  将众将都离去,贾珩留下了关守方,说道∶

  关守方拱手说道:

  待将众人都发回去,见已是晌午时分,贾珩也没空有在官厅多待,转身返回后宅。

  ……

  ……

  神京城,宫苑,坤宁宫

  正是晌午时分,崇平帝在宋皇后的相陪下,刚刚用完午饭,正在品茗叙话,不远处还有端容贵妃以及晋阳长公主陈荔,清河郡主李婵月,过来探望崇平帝。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崇平帝气色好了许多,也是因为中原之乱渐渐平定。

  端容贵妃玉容上见着怅然之色,轻声道∶

  崇平帝放下手中的茶盅,说道∶

  提及此事,这位中年天子,心底深处隐隐有着几许失落。

  先前已经习惯了贾珩事事都有奏报,一下子好几天,没有来自贾珩的音讯,就显得颇为不适应。

  宋皇后两只白皙如玉的纤纤素手,端过一个图绘云纹的玉碗,如朝霞桃蕊的丰腻脸蛋儿上现出盈盈笑意,柳叶细眉下的凤眸秋波婉转,轻声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