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 《陈河事疏》(3/4)
夏侯莹道:
贾珩沉吟片刻,轻声道:
楚王要带卫郑两藩入京询问,如果想让两藩彻底在京城回不来,还需得将相关罪证完完整整送过去。
关于卫郑两藩一系,依他估计,崇平帝会有所处置,但大概率也不会太严厉,圈禁、削爵都是了不得的事儿。
其实,对宗室,他也不好介入太深,哪怕是他开的头剩余的也只能让文臣去冲锋陷阵。
夏侯莹正要领命而走,耳畔听着贾珩的声音,唤道:
迎着夏侯莹的诧异目光,贾珩吩咐道:
作为大汉朝的武勋和重臣,任何时候都要以锦衣为耳目,监视天下,而邸报更是官场中人每日必读之物。
待夏侯莹离去,贾珩转身回到屋里,来到里厢书房,提起茶壶,打算给自己倒杯茶,边品茗边阅看。
不多时,夏侯莹去而复返,手中拿着厚厚的一份簿册,以及贾珩索要的相关邸报。
贾珩道了一声谢,端起一杯茶盅,状其自然地递将过去,道:
夏侯莹冷若冰霜的玉容微动,犹豫了下,伸手接过茶盅,低声道:
贾珩重又提起茶壶给自己斟了一杯,面色温煦,轻声说着,旋即,拿着茶盅,落坐在书案后的太师椅上,拿起邸报,垂眸翻阅,也没有再理夏侯莹。
被如此,犹如朋友一般的平等对待着,夏侯莹明眸闪了闪,神色略有些不自然,轻轻坐在梨花木制椅子上,禁不住偷瞧了一眼那少年。
却见蟒服少年端坐在方形书案后,手里正拿着一份邸报,凝神阅读。
傍晚的金红霞光投映在其年轻、清峻的面容上,坚毅眉眼全无前几日她偶尔瞥见在咸宁殿下跟前拥吻亲密的恣睢模样。
贾珩面色谨肃,翻阅着一份儿几天前的邸报,目光逐字翻阅着,左边儿版面写着,
面色顿了顿,下意识看了下日期,是几天
前的邸报。
邸报作为官方新闻的发布平台,除却发布多一些大事要闻外,内其上所载还包含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谕、朝旨、书诏、法令等,此外还有官吏任免奖惩的消息,以及大臣和地方官的奏疏和皇帝的对应朱批。
贾珩晋爵永宁伯的消息,之前,就在邸报上登载。
而中原叛乱的消息,在京营大军收复开封府城后,邸报才书就一条简讯,简略叙说了中原民变,百姓罹难,朝廷正在派京营大军剿捕,后来就不再登载此事。
换句话说,直到今天,邸报才完整回顾了匪首高岳的事末缘由,并将其定性为大汉开国以来最为严重的。
用邸报所言:
贾珩翻阅着邸报上的锐评,面色顿了顿,目光在书写人的名字上盘桓了下,暗道,其实可以添加一句,经查,有寇枭与东虏勾结之情事.....处心积虑,蓄谋已久。
贾珩放下邸报,端起茶盅抿了一口,重又拿起新的一份,这是最近递送而来的邸报。
借着晚霞夕光映照,而题头上,赫然书写着贾珩前日上奏的《陈河事疏》
」
「臣以为经年以来,北地大旱,赤野千里,民被旱蝗两灾,稼穑难理,黎庶多艰,咎因水利不修于旱时调剂不力,于汛前疏浚不及,逢旱灾则无水可调,待洪讯而无河可疏,洪水泛滥,府县官员无不束手无策,抚额长叹,是谓乏未雨绸缪者,而多临渴掘井者....."
"今夏以来,臣得通晓水利天象而饱学之士所建言,久旱而雨,有备无患,是故整堤以待河汛,严饬河务....."
这是贾珩前几天所上奏疏,显然在崇平帝的授意下,被邸报登载,以为大汉中枢地方百官与闻。
而下方就有崇平帝的朱批上谕:
或许是鉴于中原之乱的教训太过惨痛,的崇平帝,已经有了一些应激反应。
在最近的几天邸报上,多次晓谕群臣,重视黄河河汛的防范,并令军机处行文各地督抚,时刻留意汛期,兴修水利,以应对可能的夏汛灾害。
并让邸报通传诸省,以示重视农桑水利,而贾班这几天也是高强度出镜。
贾珩眉头紧皱,思量着。
当然,如果夏汛如期而至,那就是天子圣明,善纳臣言。
贾珩这般想着,不由从另外一探中,拿起一封来自南京的邸报,面色淡漠,眉头微皱,却是几行黑字跳入眼帘。
「因河南总督屡次行文、致信两江总督衙门,提及今夏或有暴雨成汛,言之凿凿,是故,
黄淮之地沿河官府当筑堤造坝,警备夏汛,uu看书两江总督街门着令江左布政使司等诸衙,括备救灾物资,以应不时之需。」
下方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