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 崇平帝:朕这个女儿,女大不中留啊……(2/3)
因为道理很简单,到了贾珩这个地位,已经不能简单视为寻常少年,而应以贾族族长,宰枢之臣而论,一举一动都
暗藏深意。嗯·
贾珩轻声道:
林如海点了点头,心道,关照黛玉果然是一多半因着自己。
贾珩道:林如海闻言,诧异了下,静待贾珩所言。
贾珩沉吟了下说道:「是贾雨村之事,其因薛家之事而丢官罢职。
林如海道:
当初,贾雨村是黛玉的塾师,其上任金陵还是林如海写的举荐信,不过林如海也没有过多评价,只是当面表达了态度,并没有将这桩事放在心上。
贾珩徐徐道:「姑父,贾雨村丢官后,先到忠顺王府效力,忠顺王府与我贾家颇不对付,姑父也是知道的,不过忠顺王因皇陵之事而夺爵后,这贾雨村又转
头投效了齐郡王府,现在齐郡王府担任主簿,齐郡王也与我颇有积怨。」
林如海闻言,面色微变,目中现出一抹关切,问道:子钰如何与齐藩也有着积怨?」
这些都是先前在书信中未曾提及的秘事,至于忠顺王与贾家有仇,此事林如海自然心知肚明。
贾珩简单解说了下前事,道:「此事是齐郡王全无宗室气象格局,宫里也心知肚明,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林如海闻言,目光微动,一时陷入思索。
怪不得如此年纪身居高位,只怕这条青云之路,不知遇到了多少惊涛骇浪。
林如海想了想,开口说道。这么一位军机重臣也不需要自己提点,说不得他······
贾珩转而也不再提忠顺王,说道:「姑父在扬州巡盐经年,劳苦功高,等革除盐务之弊后,应该能迁调京城了,名列部堂了。
林如海摇了摇头道:「如今盐法革旧布新,几是寸步难行,还要再看罢。
就在两人叙话之时,一个丫鬟道:
林如海微笑招呼道:
贾珩也没有推拒,与林如海一同坐下用着饭菜,又叙过一阵,这才离了扬州盐院。
而随着永宁伯以及内阁大学士赵默来到扬州办事,而永宁伯前往扬州盐院衙门拜访林如海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一些关系也渐渐摆在众人面前,扬州盐院的林如海,背后还站着一尊庞然大物。
神京城,宫苑
夜幕降临,一只只红色八角宫灯在巍峨、壮丽的殿宇下亮起,璎珞流苏在晚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
大明宫,偏殿中,内书房
光可鉴人的地板上倒映着女官、内监的人影,御案之后,身穿黄色龙袍的中年天子,眉头紧皱,手中正在看着一封奏疏。
已是几天时间过去,这位中年天子自然先后收到在清江浦的左副都御史彭晔,以及贾珩后续奏报的奏疏。
崇平帝将手中的奏疏放下,冷声道。
天下之事就没有一个省心的,中原叛乱方定,黄淮又是泛滥,会不会酿成洪灾,不得而知!
一旁正在吩咐着几个女官,准备晚膳的宋皇后,容色微怔,那张丰艳雍美的雪颜玉肤上浮起担忧之色。
因为这几天崇平帝又是废寝忘食,甚至担心耽搁处置来自奏疏,宋皇后就只能让女官将晚膳送到内书房。
宋皇后轻步而来,温宁如水的眉眼见着关切。
崇平帝面色凝重,语气忧切说着:
宋皇后宽慰说道:
崇平帝轻叹道:
说起来心头也有些不是滋味,满朝文武,就只有一个得用,从北到南,四处救火。
转而看向一旁侍立的戴权,道:
戴权连忙应了一声,也不好提醒崇平帝,这已是天子
今日第三次下着类似的命令。
戴权刚出殿外,就见一个内监快步而来,手中抱着一个盒子,心头一喜,迎上前去,听得果是贾珩的奏疏,抱过木盒,折身进了殿中,欣喜道:
打开锦盒,取出一份奏疏。
贾珩情知崇平帝担心南河河道局势,到了徐州后就给崇平帝写了一封奏疏,而后到淮安府后整饬了河道官员后,又是给崇平帝写了一封奏疏,以六百里急递送至神京。
崇平帝从戴权手中接过奏疏,连忙打开翻阅着,随着阅览其上文字,皱紧的眉头渐渐的舒展开来。
宋皇后见着天子脸上阴云散去,心头松了一口气,开口道:
子钰的一封奏疏,比她十句百句宽慰的话都管用。
崇平帝面容和缓几分,声音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