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三章 崇平帝:四五千万两,国库三年都不用征税了……(3/4)
而后,与紫鹃、袭人一同簇拥着黛玉上了马车,不知何时,一场秋雨如期而至,雨打在连绵起伏的青山上,苍翠欲滴,落在小河上,水雾氤氲。【1】
【6】
【6】
【小】
【说】
伴随着车夫的扬鞭之响,马车辚辚转动,沿着林氏一族着人铺就的青石板路向着姑苏城行去。
在贾珩领着黛玉前往姑苏祭拜贾敏之时,而远隔千里的神京城中,大明宫,含元殿--
崇平帝正在召集着内阁六部、商议着今年的秋粮征收事宜。
随着进入九月下旬,各地秋粮的征收任务愈发繁重,大汉朝从上到下的官僚机构都在运作起来,从省府州县到乡村保甲,根据鱼鳞黄册开始征收粮税,各地的吏民冲突事件也相应多了起来。
总而言之,大汉整个北方今年突然遭了一场雨灾,虽然稍稍缓解了旱情痼疾,但粮田减产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这时,杨国昌道:
崇平帝沉吟道:
杨国昌道:
这时,在军机处几位大臣队列中站着的北静王水溶,那张年轻俊朗的面容见着一些不自在。
大同、太原之行,无功而返,他这个军机.....
这时,南安郡王开口道:
西宁郡王金家世代镇守青海,而此代西宁郡王现在已是奔六十多岁的老将了,一生戎马倥惚,身上原累积有不少伤势,随着年龄一大,加上西北的天气就有些顶不住。
崇平帝闻言,叹了一口气,道:
其实心头也有些复杂,西北那一角的军力,当年也曾让他颇为担忧,现在京营、江南已经彻底归治,可以大展宏图。
可他也年过四旬,留给他的时间还有二十年?还是十五年?
兵部侍郎施杰手持笏板,出班奏道:
其实当初西宁郡王世子金孝昱,因与柳芳等人厮混,从
而为贾珩打了板子,自此视为奇耻大辱,待柳芳被崇平帝逐出军机处,发往前线督运粮草,对神京已渐渐心灰意冷。
崇平帝沉吟片刻,说道:
原是想留在神京,等西宁郡王一去,再另派重臣前往西北坐镇,但眼下西宁郡王旧疾复发,倒也不用太过急切。
主要是京营大胜,江南江北大营的归治,让这位中年天子有了更多的自信和从容。
将西宁郡王的事初步料定,崇平帝看向杨国昌,轻声说道:
杨国昌沉吟说道:
崇平帝皱了皱眉,看向下方头发灰白,老迈之象的杨国昌,心头生出一股冷意。
如果频频都要内帑出动,还要户部做什么?
这时,下方的科道之中,江西道掌道御史鄢兆忠,手持笏板,出班奏道:
此言一出,从科道言官中越众而出的御史,纷纷出班附和。此刻,内阁诸臣之中的韩癀面色微动,目中涌起一抹冷意。内务府肆无忌惮收天下之矿利,朝臣对此不满有日。
崇平帝目光淡漠地看向下方的一众臣工,面色淡漠,不发一言。
这时,通政使程信眼眸一转,出班奏道:
这时,礼部侍郎庞士朗道:
一时间,其他科道御史纷纷出班附和。
等下方诸臣奏言而毕,崇平帝沉吟片刻,道:
崇平帝开始还不觉,这一下子要着二百多万两,方觉肉痛无比。
关键是,崇平帝对边军的整顿效果一无所知,钱究竟花到哪里去了?杨国昌拱手相拜道:
对相请的三百万两变成一百二十万两,也不觉沮丧,或者说早已习惯了,甚至拨付给边镇的银子都先拨付一部分。
崇平帝道:
杨国昌连忙拱手应是。
就在这时,一个内监在殿外唤道:
殿中群臣闻言,侧目而视,心头皆是微讶。
这永宁伯又来一封奏疏?难道又打了什么胜仗?
几天前,崇平帝给贾珩加官太子太保,颇是让一众文臣心思复杂,不少官员甚至妒火中烧。
一个黄口小口,粗鄙武夫,何德何能?
戴权从内监手中拿过匣子,取出一份奏疏,转身递送给崇平帝。戴权躬身递送过去。
崇平帝拿起盐务条陈奏疏,凝神阅览,少顷,
面色先是一喜,旋即阴郁似水。
崇平帝看完奏疏,眉宇间似蕴藏着雷霆,沉声说道。
当年他在潜邸之时,赴江南扬州察照案情,辨明冤枉,就已见识过彼等盐商的豪奢巨富,奢靡无度,但当时上皇六下江南,都是这些盐商报效捐输,不过是拿着国帑来奉敬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