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八百八十八章 怎么才能投靠?(继续求月票!)(2/3)

了,动刑也动不了。

  而官府往往碍于的政治正确,面对聚众作乱的读书人束手束脚。

  专门有个名词叫,就是形容这种现象的。

  在历史上真有些官员都被闹事的秀才围殴过,甚至还有堂堂的封疆大吏巡抚被逼的跳墙而逃。

  沈知府很不想问,但又不得不问。

  谢教授连忙说:

  在今日在接风宴席上,十分敢说、直接指责秦中堂的年轻人杨承闵,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就是他结局不太美好,据说要被秦中堂免去功名、终身禁考了。

  谢教授继续说:

  沈知府又问了个关键问题:

  谢教授显然也是打听明白了,很准确的答道:

  沈知府苦笑几声,又跳出个陆家的人。这样杨、陆、张、屠宁波城四大家族的人,都轮着出来了一遍。

  四大家族里,杨和陆有联姻,所以杨承闵遭遇不公,陆家的人跳一下也正常。

  再说近年来风气如此,地方势力如果对官府不满,煽动读书人聚众抗议的事情,也时有耳闻。

  四大家族在本地豪族里之所以拔尖,就是因为同时也是读书科举世家,动用破靴阵来对付秦中堂

  ,完全也在预料之中。

  谢教授问道:

  沈知府本来正想着自己的心事,听到谢教授的询问后,下意识地说:

  谢教授迷惑不已,这知府很不对劲!

  沈知府自知失言,连忙挥了挥手,

  但谢教授还没有走出门,又被沈知府叫了回来,而后沈知府又问道:

  同时沈知府又打发了亲信长随,去公馆向秦中堂通风报信。

  及到次日,果然有大批秀才开始在府学聚集,还有很多凑热闹的童生。甚至童生参加这种读书人活动,比有功名的秀才更加积极。

  在宁波府这种科举发达的地方,生员数量本来就多。而且宁波城又是府县同城,同时有县学和府学,生员秀才数量起码数百人。

  再加上数不尽的童生,那所谓的数量就更多了。

  到了上午时候,府学这里便已经聚集了二三百读书人。

  府学的头号陆孟观,站在明伦堂前檐下,朝着聚集在此的同道们慷慨激昂的说:

  阶下几个好友一起鼓掌,把气氛带了起来。

  人群里又有人叫道:

  在集体正义的气氛下个人情绪是很容易被带起来的,当即众人就出了府学大门,朝西而去。

  宁波城里,大部分衙署都在西北,唯独府学在宁波城的东北区域。

  气势汹汹的准备前往公馆抗议的读书人们,才走到巷口,便看到有个官员堵在了巷口的正中间。

  大部分读书人都认识的,不是全宁波府的父母官沈知府又是谁?

  很多人敢于盲从,但却不敢冒尖,见到父母官亲自拦道,就缩到了后面去,不敢与知府老大人对线。

  唯独真正有底气的人,才赶上前去,比如这次读书人聚众抗议的领头羊陆孟观。

  出身大臣辈出的四大家族是一方面,他父亲陆钶也是官至巡抚的,前年才被免职回家。

  有这份底气,陆孟观自然不怕沈知府,所以就带着几个朋友,围了上去。

  他甚至还主动询问道:

  沈知府反问道:

  陆孟观却正色道:

  沈知府依旧不肯让步:「太祖高皇帝有诏旨,生员在校,只许精进学问而已,不可随意议论政事。

  无论你们有什么动机,本府就在这里拦着你们!除非尔等从本府身上跨过去。」

  陆孟观看了看日头,有些焦躁,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跟沈知府在这里磨蹭毫无意义!

  如果磨蹭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还有几个人能继续?

  陆孟观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甚至企图将父亲搬出来用时,却见身后突然冲出来几个同窗。

  其中一个指着沈知府,破口大骂道:

  另一个人也气势汹汹的说:「听闻秦中堂已经定计要大肆征敛,百姓人心惶惶,不能安居乐业!

  我们为了府境上下的安宁和万千百姓的福祉,正要前往声讨,你这狗官却拦在这里碍事!

  莫不是你和秦中堂串通好了,要拿百姓来充当你的晋身之阶!你挡的了一时,却挡不了一世!

  别说不敢从你身上跨过去,正义的车轮终碾着你继续前行!」

  后面人群里顿时欢呼,为这两位言辞异常激烈的人喝彩!

  先前的领头羊陆孟观很吃惊,他自己已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