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我只想搞钱》

第九十二章 做系列片还是做续集(1/2)

  一开始,我只想搞钱正文卷第九十二章做系列片还是做续集很多人说香港是桥头堡…

  东西方交流点!

  其实,并不是,带英从没有将香江这个殖民地视作西方世界与东方互动的桥头堡,顶多就是一个情报站或者贸易点!

  香江的精英阶层从来不将战略思维,特别是地缘政治经济思维视作自己利益的支点,只是将香江视作用来赚钱的驿站。

  这种“快餐”格局是无法持续的,特别当环境发生根本改变之后…

  所以,再过几十年,香江的概念或许就消失了,再提起,只是大湾区的一块地。

  不过,香江怎么样,跟沈旭东无关,他又不会在这边安家。

  “妈,我过完年要去趟美国,你们一起去嘛?”

  “你去工作?”

  “嗯,有一部电影选角,我得把控!”

  闻言,沈妈妈摇头:“…你去工作的,我们就不去了…”

  “你们可以去旅游啊。”

  “算了吧,我跟你爸都不懂英文,迷路了都不知道怎么问路!”

  “…那行,我自己去…对了,你俩要不要去看电影,我们公司做的大片《赵子龙》上映了…”

  沈明光很有兴趣:“刘得华演的那部?”

  “咦,你怎么知道?”

  “前两天去逛庙街,看到戏院门口有挂《赵子龙》、《博物馆奇妙夜》还有《门徒》三部电影的海报…”

  沈妈妈赶紧加入聊天:“竞争这么激烈?”

  他俩一直很想了解儿子的工作,只知道他是做电影的,但电影怎么做,两人是纯粹的圈外人,真的不懂。

  沈旭东笑着道:“春节档嘛,本来就是大档期,以前各家公司都会把自己的头部作品放在春节档的。”

  “但我看那个《博物馆奇妙夜》没在内地上映…”

  “嗯,香港电影市场跟北美保持同步…内地不一样…”

  沈爸爸接着问:“那《赵子龙》会亏本吗?我看报道说成本4000万美元…这么多钱,收回成本肯定很难吧!”

  “你怎么会关心这些?”

  沈爸爸道:“我看了张伟平的报道,他说《黄金甲》内地市场仅仅只收了3000万回账…”

  “…3000万?怎么可能?”沈旭东疑惑:“你从哪看到的新闻?”

  “就网上的资料…”

  “网上?”沈旭东立刻百度‘张伟平《黄金甲》3000万’,然后弹出来一堆消息,果然有相关新闻:

  ‘张伟平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出品方和院线四六成的比例,2.56亿元国内票他们只拿到1亿多元,再除去缴1280万元的电影专项基金844万元的营业税,以及6000多万元的宣传拷贝费,出品新画面公司最终只剩下3000万元的“零头”…

  “他在扯淡,照他这种算法,就没人投资电影了!”

  沈旭东摇头:“《黄金甲》的宣传有商务合作的,海报铺设都有品牌方冠名…《误杀》的商务合作收益接近4500万,《黄金甲》只会更多。”

  “…那他为什么这么说?”

  沈旭东琢磨一下,然后道:“可能是立人设,吹逼自己为了艺术倾家荡产;另一方面,也是糊弄张艺某,你看,他作为出品方都不赚钱,然后给了张艺某150万的导演费,张艺某岂不是感恩戴德…”

  “太缺德了!”

  “他一没钱,二没势的,凭什么跟张艺谋合作,靠的就是那张嘴…”

  沈妈妈回到最开始的话题:“咱们不是聊《赵子龙》嘛?”

  沈旭东实话实说:“其实成本没有那么高,我们大概花了1600万美元…”

  “那为什么说4000万美元?”

  “宣传嘛,肯定要吹一下,一般吹三倍左右。”想了想,沈旭东接着道:“《赵子龙》的投资主要分三个方面,韩国的CJ电影公司出资600万美元,日苯的东株影视投了800万美元,我们其实没掏钱,即便加上宣传成本,也才200万美元左右…”

  沈旭东耐着性子跟沈爸爸分析了一下《赵子龙》的票房前景…

  ……

  《赵子龙》2月14号上映,春节前,以3200万元的佳绩毫无悬念地傲视群雄,与另一部《门徒》共同占据大盘80%的市场份额——《门徒》2月13号上映,截止2月17,累计票房1700万。

  春节期间,《赵子龙》拿下7200万的票房成绩,《门徒》则有3000万…

  两部电影都算成绩不错,当然,《赵子龙》更好!

  按照院线给出的预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