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231章、日常头皮发痒(3/4)

杨廷和呆呆地看着他:什么意思?

  道理是没错,大位世系已经转移,大明将来的天子,自然都是眼前这位的后人,除非他也跟他堂哥一样。

  现存的八千余宗亲,怎么保障他们此后都与大位不再能有瓜葛?

  而听话里的一丝,宗室之中也有可用之材,那还要给他们施展才干的空间?

  朱厚熜说道:“主要倚仗,自然是朕年轻。朕强身健体不懈怠,起居视事皆有度。不敢称勤勉如太祖,然朕虽操劳国事,亦清楚该信重卿等和臣下的,不必过分劳心劳力。在这养心殿内,朕之万寿节,应当是有得过的。若朕得以在位数十年,此时的风风雨雨又算得了什么?”

  众人若有所悟,明白了他的意思。

  越到后面,皇帝的威望自然是越隆。

  雄主面前,岂有远房宗亲还能重新翻天的道理?

  “十年之内,宗室贤才精研物理学。十年以后,宗室新一辈子弟可允科考。嘉靖五年后,朕对皇明记还有安排。有事做,能创富,宗室也不致于无所事事,只能搅扰地方。朕已经想过很久这个问题,此前是藩王无旨不入京,若将来是藩王无旨不离京,专心于皇庄、皇明造办厂、皇明大学院之中各展所长,可否?”

  杨廷和感觉头皮发痒:辅佐这个新君,时不时就有新东西,是以前完全没思考过的问题。

  从藩王不入京到不离京?

  皇庄他们知道了,现如今成为万法馆中农学馆的试作之地。在皇帝的讲述里,就两个词:优种、优法。从物理之学去阐述,那就是各地水土不同,种子及耕种之法、农具农器都可因地制宜。

  现在,陛下是不是有意把各地藩王的赐田也收为皇庄?这样,那就真是南北都有许多试作田地了。

  这皇明造办厂是个新东西。采买法后,将来只怕从军器到诸多寻常器物都将由专门的、并非列入官衙的这个造办厂来负责了。各地场、矿,包括什么织造局,将来都会纳入其中。对朝廷来说,很特别的一点就是这皇明造办厂也会缴税。用陛下的话:应缴尽缴,让银钱流转起来。

  而皇明大学院……杨廷和声音有点发干地问:“陛下,这皇明大学院,若臣所料不错,是要自万法馆再扩建吧?既然称学院,那么……士子可以在这皇明大学院中求学?那国子监……”

  朱厚熜摆了摆手:“不急。目前阶段,只是研究型。其中求学者,就好比民间学徒一般。朕这次让天下藩王及勋戚入京进贺,本就有勉励他们选送有志后辈入万法馆之意,三五年内也只是如此。”

  可是在座参策都想到了将来。

  一门心思只钻研以前理学的天下读书人,恐怕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了:陛下有心将物理学发扬光大。

  第一步,从宗室和勋戚之中选择拥趸。

  实践学成为正式官学之意已经明明白白。

  杨廷和声音更加干涩:“陛下是准备……将这旨意尽快宣往各地吗?”

  脑子慢了一两拍的有些人顿时目光一凝。

  谋逆大案正在查办,各地都会有同谋落网。剩余那些人,要么怕了,要么懂了。

  但天下读书人还有一面旗帜:山东衍圣公。

  陛下以宗室新制收顺从藩王之心,给他们以新希望;这批勋戚交替之后,新受封的勋戚铁杆保皇。

  还有没有官绅一心念旧制?

  杨廷和问皇帝:你是不是接下来想再把实践学的旗子在衍圣公面前晃一晃,看他急不急眼?

  “陛下,臣惶恐,臣愚钝……”杨廷和很谦虚,“陛下之实践学、辩证法,天下读书人还需时间领悟其妙……”

  才半年呐!多少人根本就不懂,您怎么对这学问能牢牢占据理学如今的地位这么自信?

  “朕没着急啊。”朱厚熜说道,“只是让宗室子弟和勋戚子弟中感兴趣的来学一学,研究一下。天下读书人,该研习经典的研习经典,该科举的科举。”

  “……明年乡试,陛下无意改制?”

  朱厚熜嘿嘿笑了笑:“不改考的内容,但可以改改出题形式,改改阅卷评卷之法。”

  考纲没改,你不能说现在就开始塞实践学私货了,尽管广东已经在这么干。

  可是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这皇明大学院,只从宗室和勋戚子弟中择人而教?”顾鼎臣还有大好前途,他像严嵩一样需要好门生。

  朱厚熜再次笑了:“若有自愿入院研学者,需要交学费。这一点,宗室勋戚子弟也一视同仁。朕精力有限,教不了太多人。”

  杨廷和嘴唇一抖,失声问道:“陛下,您亲自教?”

  朱厚熜点了点头:“朕的学问已经学杂了,一些入门的物理之道,朕还是略懂的。那皇明钟做了三根指针,万法馆的供奉和巧匠们以为实无必要,还是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