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262章、可愿为蒲家大业赴死?(3/4)

春再回来,盼茂恭已经让山东有了一片新气象。”

  “臣必尽心竭力。”张孚敬恭声回答,而后说道,“陛下,山东士绅富户和耆老已经都到了,都盼着得见天颜。”

  朱厚熜笑着站了起来:“那便起驾过去吧。”

  仍旧是临清州衙之内,今天院里摆了许多桌子。

  皇帝明天就要启程离开临清,今天算是个欢送宴?

  朱厚熜一来,山东也要试行新法了。

  这宴会上的气氛不能说是十分融洽,只能说是惊魂难定。

  好在,无论后面有什么风雨,皇帝在场,那都得是君臣一心、其乐融融的。

  朱厚熜也不用额外说什么话,他本人到了,敬一下老、劝勉一些士绅学子、表达一下对士绅富户捐资教化乡里功劳的认可,就已经足够了。

  临清州衙里“欢声笑语”,临清城内外,李全礼、戚景通、刘镇元都为皇帝明天的启程做着最后的准备。

  皇帝乘坐的大船已经从城北拉到了城南水门之外的新码头,明天,皇帝的卤簿大驾要从临清城内出边城的陆门。

  路上,还会经过临清钞关。

  沿途都要检查,从今天夜里就开始宵禁、直到明天出城、上船、启程。

  除此之外,这一行诸多船只上的物资也需要补给。

  这些事,都是临清知州和临清钞关的马贵在黄锦的监督下办着。

  有妃嫔随行,御舟之上的香料也不能少。

  马贵在黄锦身边,不尽的巴结神色:“这香料采买自城西有名的吴记,之前山东孝敬宫里的,也都是从他们那里采买而来,都是上品。”

  黄锦亲自检查了一遍,要上御舟的每一样东西,他都亲自过目。

  查看了一下没有问题,他便挥了挥手。

  搬运的,也都是齐远大亲自安排的漕兵。

  这些人全都目不斜视,不敢窥探御舟上的陈设,只是将东西搬到了甲板上便下船。

  船上,自然有健壮太监再将东西都分门别类的搬到各个储货的舱室。

  而在南面数里之外的运河里,夜色之中尚无人多留心水里的动静,哪怕随行禁卫现在就已经在两岸警戒到了五里之外。

  此刻,因为皇帝驻跸临清,又是夜里,运河上也并无舟船行驶于临清附近。

  在运河靠近岸边水底,有个模样奇怪的物事正斜斜嵌于水面之下的河岸里。

  像是一个小铁屋,底下又有一个便于在河底淤泥上滑行的铁船底。

  这东西是什么时候就在这里的,也没多少人知道。

  但此刻,这小铁屋斜着往上的最里面里竟还有两个人。

  他们窝在最里面,而这最里面却不是全部都灌满了水,反而有一个两三尺见方的所在,宛如一口井一般。

  井的上方,有一根两指粗细的管子通到上面出,出口就掩于运河河堤之上的草丛中。如果不是有目的地仔细查看,难以搜寻。

  现在,这两人就静静地等在里面,呼吸着其实非常浑浊又稀薄的空气,望着那黝黑的管子。

  他们两人旁边,也有一个高高的铁桶。

  桶的底部,也有一个犹如铁船底一般的玩意。在桶的底部,还有一根长长的管子延伸出来,也不知是什么皮革鞣制的。

  这上半部分,此刻倒是没有浸在水中。便是浸入水中,那管子通向铁桶之处,也已经封得严严实实,不会渗入水。这细长的管子外面也涂了不知什么物事,落入水中不会飘起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两人从那井口处透风的管子里,终于窥见了一丝亮光。

  这丝亮光本极难分辨,但两人已经在这里呆了两夜,对于光线的变化已经极为敏感。

  而后,两人对视了一眼。

  “三哥,我去了。”

  细微的声音中,另一人轻轻嗯了一声。

  窸窸窣窣声中,一个人拿了放在那桶顶的一个羊肚囊,咬在了嘴上。

  随后,他就推着那个铁桶,缓缓往外走去。

  铁桶完全没入水中之后,竟还能微微浮起。若不是他的小腿上也绑着两个铁块将之拽住,铁桶恐怕还会浮出水面。

  而他踩在淤泥之上,就这样在水底算是顺利地带着这个铁桶往运河中间走去。

  留在铁屋里的人手里拽着那一串软管,慢慢地放着,目睹自己的堂弟在水底之中推着那铁桶往运河中央而去。

  羊肚囊里的那口气,不知能撑多久,但这堂弟是水性最好之人,极能憋气,何况他现在是豁出命去办这件事。

  很快,他就消失在自己的微弱的视野里。

  在这距离临清城十里之外的运河底,在天还没开始亮之际,河底泛起的些许微澜,无人查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