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290章、“享受”政策的一年(1/4)

  靖明入京继位第290章、“享受”政策的一年皇帝一直在期盼万象更新,这是朝野都知道的。

  但这次,皇帝的新年贺词里提到的万象更新,与众人想象当中的并不尽同。

  “……嘉靖五年第一件实事,全力推进‘农家三铁器’工程。铁锄、铁犁、铁耙,力争今年底做到家家至少有其一,三件皆备之家达到半数以上。为此,除宝金局外,朝廷正在商讨铁课减免、退还方略,商讨农户购买铁农具贴补方略。各省、府、县将在清丈田土、重造黄册之余,细致统计农户铁农具缺额,鼓励商行转卖铁农具至各地。”

  此时已是大年初五,这一期明报也已经传到了河南。

  新郑县郊,还真有个高老庄村。

  如今村里,还有个不小的官,名叫高尚贤。

  他是去年底从正五品山西按察佥事的官位上赶回家为父亲守孝的。

  只是丁忧,并没有致仕,按照现在的规矩,他这个五品命官也能得到通驿局投递的一份《明报》。

  此时看着这嘉靖五年第一期《明报》上的皇帝贺词,高尚贤不禁呆了呆。

  “爹,怎么不念了?”

  在他旁边,是个刚刚开始长了些胡须的少年。

  高尚贤微微恍了恍神,然后继续教儿子认着报上的简字。

  “嘉靖五年第二件实事,开展各级乡贤推选,筹建省、府、县三级乡贤院。通政使司之下已于紫禁城午门之外设好御信房,地方乡贤之书信,可通过通驿局寄至御信房,便于朕体察民情。”

  高尚贤又愣了一下。

  这样的做法……不能说一定不会有效果。但是将来,这地方官与乡贤,只怕得更密切地“勾结”才行,这才能让地方上的一些烂事不至于传递到京城。

  当然了,地方官与乡贤彼此忌惮,只怕有些事也会收点手。看样子,会是要么不烂、要么全烂的后果。

  除非大家又都忌惮着那暗处的厂卫眼线。

  “爹?”

  高尚贤摇了摇头:“肃卿,待我先读完,你急什么?”

  他的儿子叫高拱,字肃卿,今年虚岁十五了。

  高拱指着后面:“您看这里!”

  高尚贤把目光移到那边去,眼神微微一凝。

  皱了皱眉之后,他还是继续看那“第三件实事”:“各地以银、租折合等方式,于嘉靖五年内平价发卖官田,优先少地农户和隐户。”

  这件事,是和乡贤推选联系起来的吧?

  官田的粮赋更重,过去大多由地方士绅富户承租,又转租给农户耕种。现在要分这些田,只看士绅富户在嘉靖五年只清丈田土重造黄册与改革衙署的背景下配合与否了。

  配合的,就有机会被推选为乡贤;不配合的,只怕其他乡贤不吝于联合地方官把有些人的破烂事翻出来,再翻一翻新修的《大明律例》。

  只是地少的农户和隐户买得起官田吗?银、租折合,是说能够以按年交粮的方式,最终完全得到一些官田的田底权、田面权?

  官吏待遇法落实后,官绅家的田不再给面子了,都要纳粮,这田底权与田面权之分,里面的一团乱麻不知多久才能厘清。

  但朝廷要落实官吏待遇法,只怕还真的需要更多粮赋、更多银钱。

  也许真能不用交钱,在后面这些年里从官田上多收回来许多粮,等新法真的过渡到成功的阶段后,那些田也就彻底归了农户,以后只用交额赋。

  他心头一动,又看到了第四件实事:改太医院、惠民药局并入医养院,在嘉靖五年内做到各个县城均设一院,有坐馆良医,有明价药。

  高尚贤点了点头,这确实是一件实事,就不知这遍及整个大明的医养院如何做到一年内每县都有,除非找现有医馆换个名字。

  这时,他才看到儿子指的那个地方,先开口问道:“这里的字,认识了?”

  高拱克制着一点小骄傲,嘴角却忍不住微微翘起来:“爹要的字典虽还没买到,儿子已经反复读了四期《明报》,大多还是能认识了。”

  高尚贤看着他,随后道:“今年河南大概也要如广东、山东一般,有乡试恩科,好好用功。”

  “有爹在家指点儿子学业,儿子有信心!”

  高尚贤也是进士出身,教儿子是足够了。

  而这时,他看儿子指的那个内容,心里其实从之前开始就一直在翻江倒海。

  这第五件“实事”,只怕会引发不小的波澜。

  【嘉靖五年第五件实事,从今年起全面落实官员夺情制度,以日易月。学成出仕,是为忠君治国平天下。忠孝难两全,官员遇丧须丁忧者,皆以追赠至亲亡者恩衔,夺情复用。存哀于心理政安民,光宗耀祖兼顾国事。】

  丁忧,是官员们无法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