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

第312章、代号:秋狝(3/4)

视的武举,最终在会试之后还从三十六正榜里重新排定位次了的人,绝对是个个都前途无量。

  这批人授职到哪里,将来立下功劳,难道长官不能跟着沾沾光?

  个个都是潜力股,只看能奏请皇帝分到哪几人到自己那边。

  顾仕隆忽然感觉有一点点不同。

  过去,都是中低层武将们走勋臣的门路,经过五府报兵部,这铨选的流程一贯如此。

  但现在,先是各省里比过一遭送入京中大比,而这新将的争位次也这么众目睽睽。首先是皇帝在关注、亲自看,送来的人都必须要有真本事,其次……这还需要走勋臣门路吗?现在变成了大家想抢到、提携入了皇帝亲眼的人。

  重重决选虽然难,却也是皇帝为有本事的新人搭的青云之梯啊。

  俞大猷看到的是武状元的选拔规则太有利于自己,顾仕隆看到的是军伍之中这种晋升制度带来的新变化。

  再加上新军制、新操典、新军器、新战法……

  三五年后,只怕整个大明军队都会有一个新面貌。

  军务会议……陛下真的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谋,他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比所有人都大。

  顾仕隆在这边主持武举殿试的武试,杨一清则在与李全礼、仇鸾双方开会,通报那“实战演习”的规矩。

  为显公平、避免仇鸾的老兵营这边提早准备,直到此刻,他们才知道这演习要怎么搞。

  给了李全礼两天的时间与前十的将卒队伍熟悉彼此之后,今天,两边的主帅、佐将全都到场了。

  大门紧闭,杨一清坐在上面,肃然说道:“此次演习,还有个代号:秋狝!”

  众人心头一凛。

  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左传里的这话,说的是自殷商年间就开始的于农闲时演武的传统。

  但这个时节,熟悉军伍的人都知道,正是北元战马膘肥体壮之时,堪称战力最强。

  “每年这个时节,天将大雪之前,是北虏最容易南下劫掠的时间。”杨一清继续说道,“此次秋狝,地点在密云。襄城伯,三日整训后,你便要先率军先去,接管石匣堡。”

  李全礼微微一皱眉:“石匣堡?那处营寨,可容不下近五千军卒。”

  杨一清凝重地说:“军务会议众参谋重研京北防线,那石匣堡北望古北口,西北是白马关和石塘岭,东北接应曹家路,乃各路南下兵马汇聚处。襄城伯先去,如何安营扎寨,布置防御,便是考较内容之一。”

  “这么说,咸宁侯所率五军营老卒,是要攻来?”李全礼看向了年轻的仇鸾。

  “三个方向。”杨一清点头,“侦骑尖哨如何布置,襄城伯也需用心。你们先行,而咸宁侯率部如何避开你耳目,便是考较他的科目之一。”

  杨一清看向了众人,“都是大明官兵,自不能当真生死相搏。此次演习,分三个类目。”

  众人赶紧凝神听好。

  “其一,侦察。军务会议已在石匣堡正北、西北、东北三个方向定下几个险要之地,只告知襄城伯。分兵驻守之外,襄城伯是不是设疑兵、假据点,自己斟酌。咸宁侯则需察知有哪些据点。”

  仇鸾有些头大:李全礼他们是先去的,而他们肯定还要留人注意老兵营的动静。说白了,这个阶段就是考较老兵营的夜行军。避过耳目让李全礼猜不到他们会从石匣堡北面的哪个方向来就已经很难了——得绕一个大圈,很累的。

  还不告诉他有哪些据点,可能有疑兵和假据点。说穿了,大家都得熟知那里的地势,把哨骑侦察做好,再决定怎么攻怎么守。

  “其二,劫粮草。如今据点中无粮,第一次过去时,只许带足十日口粮。其后石匣堡每次往各处转运,也不得多于十日口粮。演习结束之前,但凡哪处据点口粮断绝,那处守军便先判负,退出演习。”

  说到这里他提醒了一句:“不要想着去左近村镇买粮,陛下安排了三百锦衣卫散在演习区域,违反规则都会被记着。”

  “……”李全礼只想骂娘,难道他便靠着一群新兵疲于奔命、分兵据守多处指挥不畅还要考虑好粮草之事?

  “那怎么决胜负?”

  “先不急,还有其三,接敌。攻方若有人摸进了剩余据点两百步以内而守军仍未侦知,则守方直接判丢掉了那处据点。若已侦知,则先由随军裁判官记下那处据点攻守两方人数、所携军器辎重、两边口粮,即刻止戈。”杨一清沉声道,“都是大明官兵,这演习自然不能当真实弹攻守。”

  仇鸾很疑惑:“便只是攻守据点?襄城伯若不管石匣堡呢?”

  如果他们根本不管石匣堡,人全散到外面去,铁桶阵一般呢?那还侦查个鬼、劫个鬼的粮草。

  “如今虽知有演习,守军也不必想着钻空子。石匣堡内时刻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