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一百二十九章:党争之祸(1/2)

  大明的党争并不是偶然出现,而是和内阁的设立崛起息息相关。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

  大明朝廷的斗争史,实际上分成三个阶段,文武之争,阁部之争,党争。

  文臣斗倒了勋戚,内阁就开始和六部争权。

  后来出了一个张居正,把六部压的没脾气,内阁自己就开始结党内斗。

  斗着斗着,大明王朝就没了。

  所以大明的党争,实际上始于内阁。

  六部掌握朝廷的实权,内阁想要权压六部,就只能通过拉拢朝廷官员。

  同时,内阁肩负着调和内外的职责,本身就需要和外朝的诸多大臣打好关系。

  天时地利俱在,自然而然的便会结党。

  这一点,朱祁钰十分清楚。

  但是,若因为担心结党,就打压内阁,也不可取。

  老朱家的皇帝是什么性子,朱祁钰见得多了。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内阁是加强了皇帝对于外朝的控制。

  所以即便他不做,后来人也会做。

  朱祁钰没记错的话,内阁被进一步重用,正式出现首辅次辅的界限,也就是在天顺年间。

  这和谁做皇帝没关系,只是因为朝廷需要。

  所以作为皇帝,他还是需要扶持内阁。

  而且不仅如此,只有在他手里摸索出一套可以遏制党争,限制内阁的体制,他才能放心。

  党争固然可怕,但是就内阁对于国家的作用而言,实际上是利大于弊。

  六部,内阁,司礼监,是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朝廷的正常运转。

  六部和皇帝这个政治体制,只有两头,太不稳定。

  要么是皇帝权压六部,任意妄为,把国家立刻就作没了,如他那个倒霉哥哥。

  要么是六部压过皇帝,重新回到宰相时代,甚至诞生权臣。

  当然,有太祖的禁令,大概率不会。

  但总归来说,双方都没有退路,矛盾一起,必有一方被压制。

  内阁就能很好的缓解这一点。

  所以现阶段来说,加强内阁是必要的。

  内阁的存在不是错误,如果它只是一个调和内外的机构,那么有利无弊。

  错误在于,它越过了六部,成为了实质上的百官之首。

  六部是不会结党的,因为六部各有实权,这份实权人人想要,根本结不成党。

  但是内阁可以。

  因为内阁沟通内外,和外朝并无太多权力上的交叉,所以才可以和六部当中的官员结党。

  想要遏制党争,治标的法子,是保持六部的超然地位,打压内阁。

  但是内阁大多数时候,是站在皇帝这边的,这相当于自断臂膀。

  所以想要治本,就得从根上来。

  孟子说的好,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帮文臣,就是过的太安逸了。

  想要遏制党争,只要保持好勋戚武将的地位,六部和内阁,自然而然的就会联合起来对抗勋戚。

  没有所谓的阁部之争,也就不会有党争的内耗。

  与此同时,所谓非翰林不得入阁的规矩,也得改掉。

  只有消除掉部院大臣和阁臣在选拔上的区别,将内阁变成一个正常的朝廷部门,打消掉那股该死的优越感。

  这一点,朱祁钰有着清醒的认知。

  他没想着大明王朝能永世不倒,万万年长。

  但是既然重活一世,他自然要竭力让大明延续的更久一些,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

  所以对于内阁,既要用,又要防,得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子。

  目前他还没有太多的头绪。

  但是事情要一步步做,就算要打压,至少也要先将内阁扶起来,才能再谈后面的事。

  …………

  内阁。

  下朝之后,陈循和高谷两人回到内阁直房,默契的都没有说话,而是各自回到自己的直房,借处理政务,平静自己激动的心绪。

  直到天黑时分,手头的奏疏都处理的差不多了。

  新鲜出炉的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俗称次辅的陈循老大人,才迈步来到了高谷的直房,道。

  “世用兄,今日一同下衙,如何?”

  高谷放下手中的笔,起身颔首,他也等陈循许久了。

  两人一并回了陈循府邸,一同用了晚膳,最终才在书房坐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