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五十四章:廷推(1/2)

  八月二十二,寅时三刻。

  天色刚刚微微泛明,一轮朝阳自云朵当中刚刚露出小小的一片,百姓们还在睡梦当中,朝廷的文武大臣,却都已经各自起身,早早地来到了午门外等候。

  今天,是土木军报传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朝会,而且是大朝会。

  在京的文武官员,七品以上者,无论掌事官,还是佐贰官,待选官,抑或是勋贵外戚,皆可列席。

  此等重要场合,无论朝臣们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丝毫不敢怠慢。

  距离朝会还有足足一刻钟的时间,但是午门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上百位官员,文武分列,已经站满了整个广场。

  因着皇帝不在京师,举行朝会的三大殿皆不得启用,礼部商议之后,决定直接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朝会。

  卯时的钟声沉沉响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城的城门上,封闭许久的宫城大门,缓缓打开。

  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自宫城左边的侧门而出,打头的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和身着宦官服饰的内臣。

  鼓乐声起,群臣各归其位。

  不多时,尚宝司已经在广场正前方,布置了一席简易的桌案,郕王朱祁钰端坐案前,他的身后,左边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右边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

  与此同时,有眼尖的大臣,隔着远远地瞧见,在郕王身后,被浩浩荡荡的随侍宫女内宦遮蔽着的左侧门中,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屏风……

  “升朝!”

  随着礼官中正响亮的声音响起,群臣齐齐下拜。

  “参见郕王!”

  待群臣行礼过后,朱祁钰起身开口道:“国家多难,上干天咎,皇兄奉天讨贼,不意被贼所留,本王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总摄大政,统御百官,尔等当尽心竭力,护我京师,力保江山,鞠躬尽瘁!”

  群臣再拜,山呼道:“臣等誓死卫我大明!”

  朱祁钰微微颔首,道:“今日召开朝会,第一件朝务,是廷推六部尚书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

  说着,朱祁钰停了停,开口叫道:“吏部尚书何在?”

  王直大步上前,拱手道:“臣在。”

  朱祁钰道:“此番廷推六部尚书,由尔代本王主持!”

  王直拱手领命,转过身对群臣道。

  “今日廷推六部尚书共二人。”

  “其一,户部尚书,候选者三人,户部侍郎沈翼,工部侍郎周忱,左副都御使王曜。”

  “其二,兵部尚书,候选者三人,兵部侍郎于谦,刑部侍郎江渊,大理寺卿俞士悦。”

  “以下为六人履历……”

  有明一代,廷议是决定朝廷国政最常用一种方式,也是最正式的方式,一般来说,廷议所涉及的事务,都是国政大事,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

  不过今上登基之后,因其幼弱,渐渐变为由和负责廷议事项的六部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

  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

  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首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

  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选出二到三人,呈送御前,由皇帝圈定最后人选。

  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

  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

  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文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

  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

  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

  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

  九卿当中有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

  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

  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依次上前,将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