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七章:国公爷跳反了?(2/2)
勋臣们集体出面的情况,倒也出现了几次,但是,每一次的状况,似乎都不怎么理想。
最严重的那次,有一个算一个,参与的人都挨了板子,这种感受,显然是没有人会想再来一次了。
眼瞧见其他人都变了脸色,朱鉴想了想,正要开口,但是朱仪却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道。
这番话说的不可谓不大胆,尤其是引用了太上皇的例子,若非是朱仪的身份,只怕也没有人敢说的这么直白。
与此同时,这番话,也让在场所有人的,都陷入了沉思当中。
所谓执奏,指的是不合典制的旨意,被六科封还的情况。
这种权力,一般情况下属于六科,但是,随着内阁的逐渐崛起,一般认为,内阁也可以参与其中。
六科的执奏,体现在诏旨形成后,内阁的执奏,则体现在诏旨形成前。
按照朝廷惯例,经由内阁草拟的诏旨,才是符合典制的,所以,如果内阁团结起来,拒绝为皇帝拟旨,某种意义上,也能达到阻拦皇帝的效果。
但是,这种行为,本质上属于抗旨,而且,需要所有的内阁成员同心协力,所以,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没有出现过。
至于六科的执奏权,听起来好听,但是,也有严重的限制。
首先,这种权力,虽然类似于唐朝门下省的封驳权,朝堂当中也惯称为封还,封驳权,但是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门下省有宰相之权,所谓封驳,是指驳回圣旨,由中书省重新拟定,这是门下省的固有之权,不必经过任何人,包括皇帝在内。
但是,六科的执奏权,从名字上就就可以看出,这本质上是一种复核权。
意思是,诏书下发到六科,由六科的官员进行复审复核,查验是否有疏漏或者不合典制之处。
如果有的话,六科官员可暂时不予下发,持诏书进宫禀明情况,奏请皇帝是否要进行修改,此谓之执奏。
这个过程当中,六科执行的是查验的功能,并不具备驳斥的权力。
说白了,即便诏旨是错的,不符合典制的,六科也最多只能向皇帝申辩执奏。
如果皇帝一意孤行,六科是没有权力驳回圣旨的。
这是其一,也是最本质上的限制,执奏只能延缓诏书下达的流程,只要皇帝的意志足够坚定,并不能真正阻拦诏书的下发。
除此之外,执奏权动用的代价极高。
虽然是复核请奏,但是本质上,这也是冒犯皇权的一种举动,所以,一旦动用了执奏权,那么,负责执奏的官员,仕途必然就走到头了。
寻常御史直言进谏,最多是惹得皇帝不悦,终还是有复起的机会,但是执奏权一旦动用,即便是此后换了新皇即位,也不会再任用这样的人。
所以,话说到这,其实朱仪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朱仪淡淡的下了论断,停了片刻,他又看向朱鉴,道。
朱鉴的嘴唇动了动,但是,他到底没有能给出肯定的回答。
这两条路,显然都走不通。
于谦就不说了,他现在远在地方,根本不可能回京,而且,就算是回京了,也不一定就会跟天子对着干。
这位于少保,是有这个胆子的,也能劝得住皇帝。
但是,他毕竟是天子的人,而且,在草原之事上,于谦究竟是何态度,也未可知。
至于死谏……
太上皇亲征的时候,都没人敢死谏,何况现在?
话说到这,朱鉴其实已经基本打消了心中的念头,但是,他看着朱仪那张欠揍的脸,气就不打一处来,忍不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