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从截胡秦淮茹开始》

113.张元林成为研发车间话事人,建立五个项目小组狂推进度(求全订)(6/7)

的那台打孔机,咱们用了快六年了吧,上次修机器的时候注意过铭牌。”

  听到张元林的话,画图的人直接就愣住了。

  紧跟着同组的人开始怀疑人生,再然后是其他小组的人依次停下,很明显,张元林的话给了他们又一次及时的启发和提醒。

  张元林在做模型演示的时候,只强调过这两台设备自己眼熟,然后这两台设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却没有明说熟悉感来自哪台设备。

  所以,从一开始工程师们就在铆足了劲根据张元林做出来的那个丑到都辨认不出型号的模型去搞创新,去把丑八怪变得合理,这多少都有点空中楼阁的意思了。

  因为张元林是故意做丑做坏的,原型机哪里是张这个样子,导致工程师们心里没有一个正确的参考点,满脑子都是创新,从头到脚,根据张元林的木质模型来创新。

  好,搞创新嘛,地基对了,往上搭的时候歪了,然后造到一半发现和预想中的不一样了,这样不碰壁才怪。

  但是没事儿,张元林的“随口”一说,告诉了他们问题到底处在什么地方。

  原来他们绞尽脑汁搞的创新是有原型机的,并非张元林根据那台内部损坏的洋货做的有各种缺失的木质模型。

  真正的原型机就在自己厂子里,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那台打孔机!

  一时间,每个人的脑子里都闪过一丝电流,啪的一下,瞬间就想通了。

  “是啊,我们没必要去费力去设计新的,直接拿旧的来改进,这样会更快,而且张工也说了,这台设备主要就是改良款,根本上没有脱离老款的设计,所以我们不应该盲目为这台新设备赋予太多无法确保的东西!”

  有人反应快,及时的做出了总结,让反应慢的人迅速跟上节奏。

  尽管张元林的这次提醒让很多充满野心的工程师感觉到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失败滋味,但也让他们认清了现实。

  好在这些工程师们心态够好,毕竟参与过很多项目,失败也不在少数,又不是搞批量生产,只要按部就班就不会错。

  所以大家很快就调整好了心态,立马推翻那些艰难推进的东西,也有人迅速找来了老机床的结构图以及零件图,重新开始设计和绘制。

  这次是根据老款做改进,众人显得从容许多,毕竟有参照和基准了,不会显得那么的复杂和绞尽脑汁。

  就这样,在临下班的最后十几二十分钟里,五个小组的进展推进又加快了好几倍,这无疑是在巨量的缩短研究时间。

  所以,这个项目的完成哪里需要半个月啊,张元林说三天都保守了!

  如果这些工程师们能回去继续折腾,速度只会更快,因为张元林已经给出了最关键的指引,就按照厂子里可以完完全全拿捏的老机器做基准,再加上正确的改进思路,这两个一叠加,直接让工程师们从快跑到了冲刺阶段。

  “叮铃铃……”

  下班的铃声从广播里传来,宣告着一天的工作到此结束。

  而这突如其来的铃声也打断了众人的思考,更让每一个绷紧神经,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思绪得到缓冲,每一个人都是松了口气,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

  他们很累,但不是精神上的疲惫,而是冲刺的太快了,根本停不下来的那种身心俱疲。

  没办法,张元林的指引总是能在很关键的时候出现,然后又是五个项目小组同时进行,导致这些工程师就是想偷懒都没可能,因为这五个项目小组是互相配合的,谁掉了链子很快就会被人察觉。

  但也得益于张元林的正确指引,这个项目以相当恐怖的速度在推进。

  随着铃声结束,林工再次找到张元林,语气认真的说道:

  “张工,多亏了你的及时提醒啊,现在我觉得一个礼拜就能下线初代成品了!”

  张元林露出开心的笑容,故作惊讶的说道:

  “是吗?能提前一个礼拜啊,那可真是太好了!不过林工别乱夸我,这都是你们的功劳,看你们一个个认真做事,稳操胜券的模样,我就知道肯定有好事要发生!”

  因为被铃声打断了原本疯狂推进的节奏,所有的工程师也趁这个时候放松下来,见林工和张元林聊着天,大家也难得的凑在一起扯皮,不过大部分都是和张元林互动,只有少数的组内成员会彼此沟通几句。

  不知不觉间,张元林在改善工程师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已经彻底成为这个项目的主心骨,哪怕大家都认为张元林是个非常好运的人,可只要张元林的好运能持续下去,那他就是这个项目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

  没聊太久,张元林笑着说道:

  “各位前辈,要不今天就先到这里吧,我还得买菜回去,家里人等着做饭呢!”

  兄弟们不扯了,我还得回家抱媳妇呢!

  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