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六百二十三章 二法之下(4/5)

  韦应方不做声了,暗骂,这两只老狐狸。

  他们现在知道如何应对公检法,但不知道如何应对税务司,还是希望乘着韩绛在,去压一压税务司。

  蔡延庆突然道:“既然百姓更希望官府给他们提供生计,那就不如多做一些水利。”

  元绛点点头。

  曹奕又道:“可是这需要花钱啊!”

  元绛摆摆手道:“发得是盐钞,暂时也不会影响到财政。”

  说着,他又伸手向蔡延庆,“蔡知府,请。”

  “请。”

  二人往人群那边走去。

  蔡延庆突然余光往后一瞥,见韦应方他们没有跟上来,小声道:“这些乡户赚得盐钞,必然会拿去买粮食。”

  元绛道:“这粮价肯定会上涨,我会让提举常平司做好准备的,到时大家见到盐钞能够从官府购买足额的粮食,必然会有更多人使用盐钞。

  如果百姓都有使用盐钞,同时不来官府兑换盐,那就是算是官府赚得,今年官府财政根本不需要花什么钱。”

  蔡延庆抚须笑道:“想必这就是你当初与张庭长商量好的吧。”

  元绛呵呵干笑几声。

  盐债、盐钞、税才是他与张斐的最终计划。

  就是利用官府信用去盈利。

  其实这也属于王安石的理财思想,他们的整个变法思路,也就是拿官府的信用去跟商人一样赚钱,只不过是在操作的时候,很多时候就彻底变味了。

  与此同时,济南府也在执行青苗法。

  “这么多人啊!”

  吕惠卿、章惇来到郊外的常平仓,但见仓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百姓手中有拿麻袋的,有挑担子的。

  当地仓司神情激动道:“在平时或许没有这么多人,但是在这时段,可从未出现过这么低的利息,百姓都非常激动,一大早就赶来这里借粮食借钱。”

  章惇点点头,又道:“但是你们也要看紧一点,千万别偷工减料,引得百姓怨声载道。”

  “是是是,我们一定会盯紧的。”

  “谷仓司,那些乡绅、地主可对此有意见?”吕惠卿突然问道。

  仓司立刻道:“他们也知其中利害关系,不但没有意见,还愿意为乡户做担保。”

  “那就好!”

  吕惠卿点点头,“你先去忙吧,我们自己再看看。”

  “是。”

  这仓司走后,吕惠卿呵呵笑道:“这都得感激公检法啊!”

  章惇却是谨慎道:“但也得小心啊!毕竟咱们也是第一回干这事。”

  吕惠卿自信道:“至少今年肯定不会有问题的。”

  济南府,长清县。

  长清知县谷友存在大堂中来回踱步,两边坐着当地的乡绅、富户。

  “为什么别得县能借出那么多,我们长清县的青苗钱就借不出去。”谷友存突然停下脚步,望着两旁的乡绅、富户道。

  其中一个老者就道:“谷知县,咱们县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许多人是以渔猎为生,就是那普通农夫都能乘浪翻上几个跟头,青黄不接之时,他们也可以去打打渔猎为生,不需要借钱啊!”

  “这怎么能行。”

  谷友存道:“倘若借不出钱,拿不到利息,到时比不上河中府的财政,朝廷就有可能让公检法来管,你们到时就别来想我诉苦。”

  “可我们都已经愿意给乡户担保,还要我们怎样?”

  “我不管,你们将这剩余的青苗钱给分摊了。”

  “谷知县,我们又不需要粮食,我们借青苗钱作甚。”

  “那你们需不需要公检法?”

  谷友存反问道。

  “.?”

  众人沉默。

  谷友存又道:“你们将常平仓的青苗钱给分摊了,到时你们可以拿去借给别人,多少利息,我官府不管,如何?”

  “.!”

  众人还是沉默。

  谷友存又道:“我也不想这样,但此时此刻情况非常特殊,稍有不慎,公检法就将接管这里,到时你们手中的每一张契约可能都是违法的。”

  “但是这么下去也不是办法啊!我这里借钱的人是真不多。”一人言道。

  “就这一两年,不会很久。”

  “好吧!”

  出得府衙,这些乡绅、富户就开始抱怨。

  “什么青苗法,这简直就是在抢劫。”

  “逼着我们担保还不够,还要让我们分摊青苗钱,我老齐家什么时候问别人借过钱。”

  “也怪不得谷知县,要怪就怪那公检法,不来就已经这么害人了,来了还得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