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

第七百一十三章 最赚钱的生意(3/5)

p>  “一个个来!不要着急,都会有的,只是如今是特殊时期,每户暂时只能买一斤盐,带上户籍,带上盐钞。”

  排着队的百姓对此是议论纷纷。

  “如今买个盐可真是难事,又得盐钞,又得户籍。”

  “咱就别抱怨了,能有一斤,算是不错,许多地方可是连一两盐都看不到了。”

  “是呀!我听说边境那边的盐商,至今都还在盐池那边等着的,但盐池那边根本就发不出盐来。”

  “不是发不出,而官府现在要全力保住盐债,盐池那边的盐,都不能往外发,故此,今年很多外地盐商都拿不到盐。”

  “那些地方百姓岂不是买不到盐?”

  “那能怎么办,要是官府兑换不了盐债,可是会被告上皇庭的。”

  而在斜对面的酒楼上站着两个身着绸缎的中年男子,正是河中府的两大钞商,段朝北和郑敖平,二人望着下面长长的队伍,嘴角是止不住的上扬。

  “有公检法就是不一样啊!”

  段朝北呵呵笑道:“以往官府估计就赖账了,但这回官府是拼了命也要保盐债,如今河中府都得这般卖盐,其它地方还有盐吗?”

  “早就没了。”

  郑敖平道:“犬子刚从延州那边回来,那边盐商都将手中的盐都死死拽在手里,可就等着这一波盐价上涨。”

  “是吗?”段朝北道:“那边许多盐市,不是被种家和折家他们控制得吗?”

  郑敖平道:“前些时候不是打仗么,需要粮食,被他们控制的盐,都被陆陆续续换成粮食,他们手中都没啥盐了。”

  段朝北笑道:“这真是天助我也啊!”

  郑敖平道:“如今官府是死保盐债,应该是没有一粒盐可以卖给那些境外盐商,现在盐债的价格已经涨了五成,咱们什么时候放?”

  “才五成,你急什么。”

  段朝北哼道:“这债握在手里整整三年,要不涨个两三倍,咱能放吗?那些利息可不够咱们塞牙缝的。我前些时候还遇到那陈检察长,当时我向他打听了几句,只要官府给不出盐,咱就能够告,反正一切都按照契约行事。”

  这钞商有多么淡定,对于元绛和蔡延庆而言,就有多么煎熬,此时此刻,他们真的就如同渡劫一般。

  蔡府。

  “厚之兄回来了。”

  蔡延庆急急出得大厅,迎向刚刚在外巡视归来的元绛,“那边情况怎么样?”

  元绛低声道:“上屋说。”

  “是。厚之兄,屋内请。”

  蔡延庆立刻将元绛请入书房,又紧紧将门关上。

  “唉!”

  元绛叹了口气,感慨道:“这打仗花钱如流水啊!”

  蔡延庆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过熙河地区对于我朝战略是至关重要,没有陷入苦战,就已经算是幸运的。”

  “这倒是的。”

  元绛点点头,又道:“得亏咱们之前偷偷将盐给运了出去,换了一批粮食回来,否则的话,就是将所有的税都往里面送,恐怕都不够啊!”

  蔡延庆又问道:“熙河那边,现在可安定下来?”

  元绛道:“还未完全安定,里面有不少羌人是反复无常,不过比年初之时,可要好不少,估计驻军还是不能减少,明年后勤所需肯定也少不了多少,现在就看那边贸易能否成功,据说成功的话,是能够减少我们不少负担,但我只求,别逼着咱们去增税就行,多少人的努力,才能这西北的税收稳定下来,可别在生变了。”

  蔡延庆听得是愁容满面。

  战场上是瞬息万变,生不生变,他们决定不了啊!

  元绛又看向蔡延庆,“这回我们能够及时将后勤补上,且不伤太多民力,仲远,你是功不可没。”

  蔡延庆摆摆手道:“这也算不得什么,还是这几年积累了一些底子,否则的话,可就不是这么回事,而且,咱们现在可还站在独木桥上啊。”

  熙河开边成功,来的太突然了一点,他们完全没有准备,而且这不是一直在与西夏交战的西线和北线,而多出来的南线,更要命的是,西北地区刚好改革完成,公检法已经是全面普及,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的征召百姓去运送粮食。

  这也是有史以来,官府第一回完全凭借钞能力去做后勤。

  整个后勤,一部分是有各地禁军去负责的,还有一部分,则是官府花钱雇人去运送。

  这也就是为什么,河中府的百姓,现在还能够站在街上聊天,要是以前,西北估计又是一片呜呼歪哉。

  打仗就是在打后勤,说得可真是一点没错啊!

  得亏张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