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为什么不写了

第一千七百四十章 有什么数(3/4)

2px;}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cover{float:left;margin:0px    10px;height:40px;width:40px;}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float:left;}    .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    p{margin:    0;}    @media    (max-width:    768px){.show-app2-content    .show-app2-detail    .show-pc{display:    none;}}    .show-app2-content    img{width:36px;height:36px;border-radius:50%;}    .show-app2-button{background:#44a048;border-radius:0    3px    3px    0;float:left;width:30%;text-align:center;padding:10px    0px;color:#fefefe;font-size:14px;position:    relative;line-height:    22px;}    .show-app2-button:after{content:"";width:8px;height:8px;border-radius:50%;background:#ff6666;position:absolute;top:3px;right:3px;}     。

 不是关陇贵族,不是江南士族,而是山东世家?

 须知道,自大唐开国以来,山东世家出身的官员,朝堂上课没有几个……

 李绩已然继任尚书左仆射,总理朝政,此刻前往朔方任行军总管便必然让别人担负起政务重任,尚书右仆射萧瑀乃是最佳人选,可萧瑀恰恰于此时前往江南祭祖,皇帝心中对于萧瑀的不满尚未消散,自然不可能将其召回。

 原本尚书左丞韦琮代理尚书左仆射之职名正言顺,却被房俊一通胡搅蛮缠之后,便宜了同是尚书左丞的张行成代理,连带着另一个关陇集团出身亦是排在张行成前面的李行廉都没有人去提名……

 关陇集团在这一次变动之中大败亏输,韦琮、李行廉尽皆没有争过山东士族出身的张行成。

 离开一个与山东世家同气连枝的李绩,又冒出一个中山张氏出身的根红苗正的山东世家子弟张行成,这不能不让满朝关陇贵族出身的官员人心惶惶。自从隋末开始,关陇贵族便联合江南门阀对山东世家展开了不遗余力的打压,若是以后山东世家崛起,几乎可以想见关陇贵族必将面对随之而来的报复……

 朝局因此开始动荡不安,暗流潜动。

 尚书左丞张行成府上。

 张行成一身锦衣棉袍端坐在花厅之内,方正的脸膛难掩喜气,手捋着胡须对面前的崔敦礼笑道:“贤弟乃风雅之人,难不成亦要学那些市侩之徒,前来揶揄嘲笑为兄一番不成?”

 坐在他面前的,正是兵部郎中崔敦礼。

 崔敦礼比张行成年轻了差一点十岁,脸颊瘦削双目湛然,望之甚有书卷之气,此时拱手道:“小弟岂是那等无聊之人?只是先前在衙署之中闻听兄长暂代左仆射之消息,一时间感慨莫名,回府之后亦无法宁心静气,故此才前来叨扰,还望兄长勿怪。想吾山东士族这些年遭受的打压排挤,难掩心中怅然。”

 言语唏嘘,神情感慨。

 张行成敛去笑容,长长一叹……

 自东汉以儒学经文而著称天下以来,兴旺于魏晋,山东士族一直都是政权的拥护者,只是自衣冠南渡之后,山东士族便一蹶不振,琅琊王氏、兰陵萧氏、琅琊颜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这些煊赫一时的大族举家南迁,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等固然坚守本族,却已然成为昨日黄花,锦绣不再。

 大唐立国之初,山东士族为政权稳固整个山东地区立下了汗马功劳,出钱出人出力,意图在大唐朝堂之上占据优势地位。

 然而这些贡献并没有什么用,大唐立国之后奉行的乃是“关中本位政策”,大唐的建立是依靠关陇贵族的鼎力支持,这就使得朝局之上天然的排斥山东士族。

 贞观六年,李二陛下命令高士廉、岑文本、令狐德棻等人“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待到修撰完成之后,将崔氏崔民干列为第一等,李二陛下得知之后甚为不满,曾对人说:“我与山东崔、卢家,岂有旧嫌也,为世代衰微,全无官宦人物,贩鬻婚姻,是无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