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浮生》

第三十四章 稳健(3/3)

>  杀到最后,双方几乎全乱了。

  刘三斛将一名汴军士卒踹入河里,伸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他已经分不太清周围的黑影到底是自己人还是敌人了。

  “我是浚仪县的。”他想了想,用跟人学的汴宋口音喊了一句。

  “兄弟,原来是自己人,差点就对你动手了。”对面一人放下警惕,说道。

  “噗!”一槊捅出,正中此人腹部,刘三斛毫不停顿,抽出长槊后,挥舞拍开了捅过来的一杆长枪,然后大步前跨,挺槊一刺,对面黑暗中又传来一声惨叫,竟是连毙两人。

  “诸位,汴贼水师无甲,碰到无甲之人,不要客气,直接杀,不会错的!”

  “卢将军已带人赶来了,不要慌,稳住阵脚。”

  “贼兵没多少人的,咱们五万大军屯于码头,一人一口唾沫都把他们淹死了。”

  黑暗中不断有人用灵夏口音大声喊叫,鼓舞士气。

  这就是下级军官的主观能动性,一支军队战斗力的源泉。他们能合理阅读战场形势,及时作出变通,并且充满旺盛的士气和饱满的战斗热情,那么就很难被打败。

  远处的山坡之上亮起了两道火把长龙,鼓角之声响彻夜空。

  正在厮杀的武威军将士们士气大振,而汴军水师则有些气沮。

  水师军士,一般无甲,或者顶多身穿皮甲,战斗起来本就十分吃亏。

  他们趁着雨夜前来,意在偷袭,如今既然被发现了,偷袭不成功,夏军援兵还在不断汇集,那么就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河面上响起了连续不断的击钲声,这是汴军水师发出的撤退信号。

  正在厮杀的汴军士卒纷纷溃逃,扔了器械就往河里跳。

  这场一地鸡毛的偷袭登陆战,猝不及防地开始,又稀里糊涂地落下了帷幕,让西北旱鸭子出身的夏军将士们好好领略了一下什么叫水陆夹攻。

  说起来还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