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狂暴君

第1189章 意见不一,头铁大臣(1/2)

  宋仁闻言,低垂的眼帘下,眸光微动。

  杨辰这看似在问他的意见,说白了是要借他之口,把想说的话说出来。

  至于杨辰想说什么。

  他这个杨辰一手提拔的丞相,若是不知道,那他就不用干了。

  沉吟片刻。

  宋仁站了出来,掷地有声的回道。

  “回陛下,臣以为,除恶务尽!”

  他话音刚落,立即有人站了出来。

  是一个面容清瘦的中年人。

  “宋相,卑职以为不妥。”

  “有何不妥?”宋仁看向那中年人。

  这人名叫徐廉,出身寒门,本是京都衙门中一个七品官。

  因为杨辰平定内乱,对朝堂上逆臣的大清洗,才被破格提拔上来。

  一看是他站出来反对,宋仁微微有些头疼。

  这个人是典型的儒生,认死理,脾气又臭又硬。

  徐廉朗声道。

  “卑职认为,现在不应与大燕、西凉顽斗。”

  “其因有四。”

  “其一,我朝刚经历国战、内乱,国家正是动荡未安之时,正应该与民休息,朝廷之上而下的精力,都放在对陛下新政的贯彻实施上,此时陷入焦灼战事,劳民伤财不说,更容易让刚被剿灭的豪族乱党,死灰复燃,趁乱搅动风云。”

  “其二,大燕并非弱国,而是曾与梁、魏,以及王朝并立的强国,过往几年,东大陆东北方,诸国混战,而大燕置身事外,实力完好无缺,即使我军勇猛,暂时取胜,可一旦陷入持久战,必定陷入颓势。”

  “其三,大燕地理位置特殊,有天门关天险可守,天门山脉绵延千里,大燕入关处,山高万仞,环抱山城,除非天降神兵,不然就是再勇猛的军队,只要对方坚守不出,也攻破不了。”

  “其四,大唐西南,吐蕃得我朝资助,发展迅猛,现如今他们与我朝结盟,牵制大燕,但若是久战,难保吐蕃不会起别的心思。”

  “所以,卑职认为,此时应该趁着我军大胜之际,我朝派出使者,前往天门关议和,换取我朝休养生息的时间!”

  他话音刚落,不少大臣都是频频点头。

  这些大臣都是新提拔上来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都是一些出身不怎么样的读书人,蹉跎半生,郁郁不得志,空有热血但报国无门。

  杨辰扫平乱党,清洗朝堂,才给了他们机会。

  至于那些面不改色,保持沉默的朝臣,那都是原本身居要职的大臣。

  因为是保皇派,才在扬辰的清洗中,保留下来。

  再有,在朝堂上,他们也是以宋仁为首。

  算是宋仁的人。

  隐隐约约,朝堂上,形成了对峙的味道。

  这一幕,杨辰尽收眼底。

  说实话,这样子也是他想看到的,只有这样,在制衡下,权力才不至于失控,朝堂才稳定。

  宋仁瞄了眼龙椅上保持沉默的杨辰,对徐廉说道。

  “我朝大胜,到现在大燕都没有主动议和的意思。”

  “若是我朝先开议和的口子,岂不是示弱?”

  “若是大燕坐地起价,索要好处。”

  “我朝岂不是既失了国体,又骑虎难下?”

  “若是选对使者,那便不会!”徐廉摆手。

  面对如今在朝堂上如日中天的宋仁,他丝毫不怵。

  说着,他一撩官服下摆,面向杨辰,跪地请命。

  “臣愿做使者,前往天门关议和!”

  “这次议和,若是让大燕拿走一城一地,一个铜板,臣自绝于天门关!”

  宋仁眉心紧蹙。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

  碰到徐廉这样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莽货,真是头疼。

  他当然知道徐廉没有私心,完全就是为国谋策。

  说实话,他也认可徐廉说的。

  但龙椅上那位,不是这么想的啊!

  杨辰依旧沉默。

  宋仁只能冷着脸,“自绝?”

  “你在拿你的命威胁陛下?”

  “若是真的议和,真出了问题,就是要了你的性命,也是于事无补!”

  “那也比顽斗到底,最后劳民伤财,最后国家动荡,引得外敌来犯,要强的多!”徐廉语气强硬。

  在宋仁有些招架不住的时候。

  杨辰终于开口了。

  “按照你的意思,只要继续攻打大燕,就一定会劳民伤财?就一定会国家动荡?”

  “朕平定了内乱,抄了各州反叛豪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