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砥砺前行

第三十二章 别离与来信(1/2)

 李红清问了许多问题,都是关乎如何使用得来的钱物合理有效的救济百姓的。

 这方面陈青兕不要太熟悉,从政多年,什么黑的灰的白的各种手段没有见过?

 就算后世那复杂的系统,陈青兕都有法子找出一点漏洞,面对这个时代不成熟司法体系,他想要捞钱,有一万种方法,让人挑不出毛病。

 李红清看着传授自己如何洗白黑钱手段的陈青兕,有一种将剑架在对方脖子上,逼迫他将自己之前的经历,一五一十的说出来。

 这些匪夷所思的方法,真不是经验?

 “干脆,你跟着我一并行侠仗义算了,给我管账,自由自在,潇洒快意。怎么也好过受窝囊气,义兴县这个戴县令,比你差多了。你这般谋划,最后还是让他将功劳给了别人,不觉得委屈?”

 李红清忍不住邀请他入伙。

 陈青兕哑然失笑,却认真的道:“当然委屈。”

 李红清先是一怔,想不到处处智珠在握的从容表情下,竟也会觉得委屈,随即轻声道:“那……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

 “不够格啊!”

 “什么?”

 陈青兕笑了笑,不说话,想要不委屈自己,唯一的法子,就是让天下人迁就于他。

 不然人活在这世上,哪可能不受委屈,一帆风顺?

 翌日一早,陈青兕与彭耆老正一起用着早膳,李红清身背行囊前来拜别。

 “晚辈经一夜思量,发现此前诸多做法随性而为,痛快了自己,却未曾顾虑会给他人带来危害。既已知晓,实难无动于衷,唯有尽力挽回弥补,特此拜别。以后有机会路过义兴,再来拜会彭爷爷。”

 随之又大大方方的行了一礼,道:“多谢陈兄指点,他日有缘,江湖再见!”

 李红清来得突然,走的也是干净利索。

 利索的让彭耆老乃至于陈青兕都有些不适应。

 陈青兕整日想着小丫头图自己什么,跟着左右,安得什么心,现在走了,莫名有些空寥寥的。

 陈青兕、彭耆老也返回了铜官村。

 本来陈青兕已经领了佐史的职位,应该在县里任职,但戴洪凌显然气量不足,不愿重用,而陈青兕自身也不看好他的未来,没有低头之意,索性以结婚为由,请假回村。

 陈青兕在村里深居简出,除了每日的锻炼,就是捧着书本,与彭耆老研究探讨对义兴县,乃至于江南的初步治理。

 陈青兕也不再藏私,将自己的看法与彭耆老细谈。

 彭耆老的思想治理的方式是以农为本,而陈青兕理念偏向重商,以商业带动繁华。

 彭耆老的方案有些过时,江南继续发展农业,只会越来越穷。但陈青兕的想法又有些超前,见效快,但不符合这个时代。

 彭耆老有些爱不释手的看着陈青兕写下的方略,反复研读,念到兴起之处,甚至不知觉地提高了声音:“将苏、杭、常三地水路链接,达成民生内循环,自给自足,以江阴为中转,与江北扬州链接,将输送茶叶、歙砚、苏绣开拓商路……好呀,好呀!”

 他说着却又忍不住抹泪,叹道:“此法虽好,却不知何时能够实施执行?只怕此生无缘见到……”

 陈青兕懂得彭耆老的意思,甚至因为开了天眼,看的更加透彻。

 大唐朝廷发展核心在于两京中原,发展的趋势向西,着重于西域丝绸之路,故而除长安、洛阳之外,现在天下发展势头最快的地方是凉陇地区。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种景象不久便会发生。

 其他方向都在次一些……

 但河北古来是人口密集之地,山西大唐龙兴处,山东文化中心,所以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

 唯独江南最大的优势特色是地广人稀,产粮大户……

 朝廷是不可能放弃江南这块粮仓的,因陈硕真起义,朝廷会因时制宜,放松一些口子,让江南有喘息之机,但真要一味的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朝廷不能坐视不管的。

 毕竟西域不安定,吐蕃开始崛起,突厥也不安分,高句丽之患未平,这些都得用到粮食。

 其他地方出兵出钱出徭役,远在东南角的江南,自然是出粮。

 看似不公平,但其实也是一种平衡。

 所以陈青兕这些看似最符合江南的发展,就如彭耆老当初的《治苏州六策》一样不会为朝廷接受的。

 陈青兕也知道如此,他也没指望改变现状,从长远考虑,朝廷的决策并不算错,现在的江南缺乏发展的前景……

 “所以学生想跟先生的法子中和一下,取一个折中之法。既能让朝廷接受,也可让江南百姓过得好一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