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砥砺前行

第十一章 怎能没有读书声?(1/2)

 在官职的利诱下,一众里正、村正态度积极效率极高。

 陈青兕并不在乎他们用什么法子,威逼利诱也好,软磨硬泡也罢,只要将人平平安安的带到县城便好。

 只有聚集了人气,才有发展的空间与可能,也能尽可能的避免战后劳力缺失引发的各种危害。

 离着县城近的百姓,已经陆续抵达。

 陈青兕与姜辰亲自迎接安置,先将人聚集在已经收拾干净的村中寺庙,然后根据个人的情况分发城中空置的居民屋舍。

 整个过程都还算顺利。

 毕竟相比居住在破败的村舍,县里无论环境前景都远远胜之。只是对于田地、屋舍的分发,存着一定的担忧。

 随着县里的空置屋舍入手,一切担忧,自然也转为喜悦,接受自己从村里人到县里人的转变。

 陈青兕也未食言,根据各乡村的表现,逐一将府衙各级别的任命权下放。

 这一切行为都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

 青溪县的情况很糟糕,村正庄敏瑞说的法子其实是这个时代的惯例,朝廷开放免税政策,然后放任自流。依靠人类的顽强,物竞天择,渡过难关,繁衍生息。不出十几二十年,青溪县恢复如初。

 这是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常见的方法。

 陈青兕却做不到如此淡漠,未来的社会或许不是那么完美,可在这种灾祸面前,受过他们这些受过新中国思想教育的国人永远不可能做到那般冷漠。

 不管成与不成,他都打算竭尽所能,将损失降至最低。

 他没有时间培养发掘培养听信于自己人才,里正、村正就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他们能够当上里正、村正就是一种能力,能够最快最好的完成任务,也是实力的表现。

 最早完成任务的居然是走的最晚的村正庄敏瑞,固然有他所管辖的桃村离的近,也有德高望重之故。

 陈青兕本想直接任命庄敏瑞为主簿。

 庄敏瑞却作揖道:“老朽今天六十有三,将机会留给他人吧。也就是放心不下村里人,这年纪早该颐养天年了。现在有了县令,老朽也可轻松轻松。不过老朽有一外孙,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只是未经世事,不知能否跟在县令身旁学习。”

 想逃?做梦!

 陈青兕心里念了一声,道:“在下身旁正好缺人,令孙只要能吃得苦,倒是无妨。”

 庄敏瑞开怀道:“县令放心,老朽这个外孙品行还是值得相信的。”

 他笑得像个孩子一样,昨日的方案,足以表明面前这個县令的才干,那句“全力以赴,问心无愧”也足见品行,自己的宝贝外孙跟着他,能学到很多东西。

 陈青兕看着庄敏瑞想走,挥手叫住了他:“听说庄老昔年是教书先生?”

 庄敏瑞道:“老朽不才,误人子弟尔。”

 陈青兕听出他嘴上说着自谦,语气却有着一丝丝的骄傲,想来对于自己曾经是教书先生这份事业,很是满意。

 “庄老有没有想过重抄旧业?”

 庄敏瑞听得一怔,道:“县令说的是开设学堂?”

 “不错!”陈青兕道:“在下打算在府衙附近开设县学,教孩子读书习字,传授他们为人处世之道。”

 庄敏瑞摇头道:“县里的百姓,哪有余钱供孩子读书?就算不收费,也未必肯让他们来学。再说,学堂在哪?书本如何解决?”

 陈青兕立刻道:“晚辈一切都想好了,学堂就在府衙边上,那里曾经是鲁家的私学学堂,加以修整就是县学学堂。书本,晚辈南下时,带来一些,还可以现编。不需要太深奥,启蒙而已。县里的百姓上学不需要学费,学堂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午餐。吃的可能没有那么好,但可以管饱。这些开支都由县里支付,正好这些日子,得了些赎钱,可以用上。只是先生教书的纸笔,学生写字的纸笔,没有多余的预算。”

 “不过晚辈觉得没有关系,这些都不是主要问题,可以克服。没有纸笔,可用木炭木板,非常时刻,无需讲究那么许多。”

 庄敏瑞迟疑片刻,说道:“现在县内的情况,真有必要将本就不多的钱物用在开学堂之上?”

 “有必要!”陈青兕看着庄敏瑞一字一句的道:“再苦不能苦孩子,堂堂一个县,怎么能没有读书的声?”

 他上前两步,作揖道:“县学正缺一位老先生坐镇,在下特请老先生担任县学先生……”

 庄敏瑞眼神坚毅,挺了挺因年纪而佝偻的腰背,颤声作揖道:“老夫,愿听陈县令安排。”

 不过半个时辰,庄敏瑞的外孙史务滋便来报道了。

 史务滋,字体乾?

 听着史务滋的自我介绍,陈青兕不由莞尔一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