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砥砺前行

第二十六章 千家衙(1/2)

 青溪县府衙。

 陈青兕正在与五位老农人请教开春育苗的事情。

 青溪县能够走上正轨,进入足食状态,就看今年的春耕是否顺利。而春耕是否能够顺利的首要关键就是育苗。

 陈青兕深知一件事情要做好,最关键一点就是别自作主张,让外行领导内行。

 在这关键时刻,陈青兕亲自请来县里最有名望的老农来县衙,听取他们的建议,打算将育苗的任务交给他们,而不是转手让下属来处理。

 老农本对陈青兕这位县令有些畏惧,但陈青兕身上并没有官老爷的架子,对于农耕之事,真有一定的了解。

 陈青兕自身幼年的时候种过地,后世也参观过秧苗培育的全过程,是有发言权的。

 几番交谈下来,老农都发现了这位年轻的县令有着真才实学,真如他当初自我介绍一样,就是农民出身,干过农活,并非嘴上说说的。

 涉及他们自身的专业领域,话匣子一打开,也说得头头是道。

 陈青兕有这方面的经验,能够接得住话,还能提一些意见。

 后世的育苗方法真要用到这个时候未必就有效,一方面种子有一个进化改良的过程,一方面自然是科技的缘故。

 不过一些细节方面,如温度的控制,时节、密度的把控,还是有参照意义与价值的。

 正说到兴起的时候,突然听到外边吵吵嚷嚷的。

 陈青兕向五老告罪,大步走出府衙大堂,却见外边黑压压的一片,不免惊愕。

 一瞬间甚至怀疑遇到叛乱了。

 匡正一脸兴奋的跑了上来,说明了缘由。

 陈青兕这才松了口气,眼底深处闪过一丝动容,还有淡淡的羞愧。

 为青溪县如此劳心劳力,他自是存着私心的。

 青溪县是众所周知的破败之地,若能将此破败之地,化腐朽为神奇,将会成为功劳簿上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

 他的私心,此刻对上百姓真挚的情感,难免自惭形秽。

 “乡亲们不必如此!在下受之有愧……”

 胡奎道:“若不是陈县令,我们县还不知道让杜家的几个畜生,祸害成什么样呢。”

 在陈青兕这里,胡奎是胡大匠,一身技艺得到了尊重,可在杜春斌、杜梓他们管事的时候,他如工具人一样,给招呼来使唤去,苛刻工钱不说,干得不满意,还得挨顿打,真不是人过的日子。

 胡奎的话引起了一片赞同之声。

 “我祖传的田地就是让杜梓狗贼强圈了过去,也是陈县令帮着讨要回来的。”

 周大娘更是道:“我那孙儿一天到晚问我娘亲去哪了,听了这话想死的心都有了。我甚至不敢去找杜梓,怕也出了意外,留孙儿一人在世,无人照顾。是陈县令的出现,让我家宝儿进了学堂,让日子有了盼头。”

 你一言,我一语,让陈青兕更是感动。

 突然人群中传来一声惊呼“爹,你怎么在这?”

 原是县衙堂里的五老一起出来查看情况。

 五老之一的雷平道:“陈县令心念春耕秧苗一事,特地派人用马车请我们几位老家伙一起请来,好生招待,商讨如何育苗哩。”

 周边百姓听了更为感动,只觉得陈县令处处为他们着想考虑,更不愿离去了。

 这边的动静也惊扰了附近的县学学堂,庄敏瑞听闻经过站出来道:“大家一片好意,陈县令也莫要拒绝了。”

 陈青兕也知盛情难却,只能作揖表示感谢。

 胡奎见状忙道:“修葺县衙这事就不劳陈县令费心,您忙您的,我们也忙我们的。”

 胡奎是见过大场面的,指挥着百姓这边空地放木材,那边空地堆石料。

 庄敏瑞见百姓热情高涨,感慨道:“今日在青溪县见千家衙的景象,无憾矣。”

 让人铭记的好官不少,但短时间内,让青溪县这个民心相背的地方,改变态度,实在太难也太了不起了。

 仅靠仁心远远不够,还得有足够的手段能力。

 庄敏瑞见多识广,他也知这位陈县令未必真的一心为民,可他最厉害之处就是将自己的利益名望与百姓绑定在一起。不走传统的乡绅路线,以掌控乡绅来掌控百姓,而是直接自己深入百姓之中。

 青溪县百姓好,他这个县令就好,两者相辅相成。

 不管是什么目的,百姓都获得了最大的利好。

 当夜,陈青兕、萧妙宸、孙清、浅言、晴空分座席间吃饭。

 陈青兕、萧妙宸一席,浅言、晴空一席,孙清独自一席。

 萧妙宸带着几分敬慕的说道:“今日的事情,妾身听说了呢。青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