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砥砺前行

第五十二章 李治面临的困局(1/2)

 长安,太极殿。

 五月初,朔朝朝会,京中六品以上的大员汇聚大殿。

 李治一脸笑意地面对着群臣,看得出来,这位大唐王朝的掌舵人心情很是愉悦。

 自成功压制长孙无忌,废王立武以后,可谓诸事顺遂。

 李治乾纲独断,武皇后也展现了母仪天下的风采,成功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

 尤其是刚刚过去的亲蚕礼,武皇后的表现堪称完美无缺,毫不做作与打死都不愿意作秀的前废后王氏相比,天差地别。

 武皇后也凭借自己的表现堵住了不少人的嘴巴。

 李治也真正有了当皇帝的感觉,面对下方诸臣,道:“今日朝会,并无特别之事,偶得一文,让诸位评鉴。”

 他笑着从御案上拿出一本书帖,交给身旁的内侍。

 内侍接过书帖,交给了为首的长孙无忌。

 尽管长孙无忌势衰,却也没有人能够将他从百官之首的位子上拉下来。

 长孙无忌也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未来,不过为了长孙家族的延续,这位老狐狸并没有选择反抗,而是很平淡冷静的面对权力的交接。

 看着手上的《三字经》,长孙无忌微眯着眼睛,只是象征性的看了一眼,便递给了身侧的李绩。

 如长孙无忌一样,李绩的地位也是无人可以撼动的。

 李绩认真的看了看,转给了中书令来济。

 来济也只是看了一眼,就传给了太子少师,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崔敦礼。

 这本《三字经》最早就是他的恩师石仲览派人送入京的,也是他进献给了李治,内容早读了千百遍。

 崔敦礼出身于博陵崔氏,也庙堂老臣,同样看了《三字经》一眼,向下传去了。

 李义府、许敬宗、孙处约、杜正伦、辛茂将、任雅相、上官仪、郝处俊……

 一个接着一个,大多人都是过一遍手。

 朔朝朝会是每月最重要的朝会,在京六品官都要参加,即便是过一遍手,也费了好长时间。

 空气有些寂静。

 李治也不说话,看戏一样看着。

 直到传到了最后,李治才淡淡的开口,说道:“看来,这《三字经》诸位都曾拜读过?”

 面对如此询问,长孙无忌最先应道:“老臣在年初时偶得此文,读过陈县令的大作。”

 他这一开口,下方附和的声音接连而起,都表示自己有幸读过。

 《三字经》通过庄敏瑞、石仲览的关系,向四方传播,于年初传入京畿之地。

 反响不小,但不温不热,明显给人压着舆论风评。

 “不知诸位有何感想?”

 李治声音依旧很轻,与他父亲不同。

 李世民自小就性格刚烈如火,为了跟李建成争夺皇位,才收敛了性子,但言谈举止依旧有着几分当年勇毅小秦王的风采,声音洪亮如鈡。

 而李治正好相反,声音轻柔,容貌更多继承了母亲,显得有些娇弱,给人一种懦弱的感觉。

 也因如此,早些年满朝文武都觉得新皇可期,不过现在随着李治成功压制了长孙无忌,已经不敢有半分类似念头。

 殿下诸臣一时无人出声。

 李治目光向下审视,最后落在了令狐德棻的身上,说道:“令狐祭酒,你学问最好,开个头,评价一二?”

 令狐德棻心中暗暗叫苦。

 身为国子祭酒兼崇贤馆学士令狐德棻才名自不用多言,通晓文艺、史学,历仕高祖、太宗、高宗三朝,朝廷凡有修撰,无不有他的身影,号称唐史开山之人。

 《三字经》的价值,令狐德棻焉能不知,但正因如此,才不好多提。

 如果《三字经》出自孔氏或者某位大儒,乃至于世家大族任一一人之手,绝对是另一番光景。

 陈青兕出身太低太差又太过年轻,他若在士林中崛起,将会成为万千寒门百姓的精神象征,奋发图强的动力源泉。

 这对于门阀世家都会有一定的冲击。

 故而《三字经》反响不小,却受人压制了影响。

 令狐德棻自不敢得罪大势,却也不能昧着良心说《三字经》的坏话,让自己的声誉受损,只能硬着头皮出班说道:“此文简单易懂,字句中包含我华夏文学、人伦义理、忠孝节气,可为启蒙之雄文。”

 李治颔首,轻笑道:“朕也觉得很好,皇太子昨日诵读《三字经》,还戏言说要让陈青兕当任他先生呢。哈哈,小儿戏言,当不得真却也看出他是真心喜欢此文。朕也觉得不错,特地向诸公推荐。”

 朔朝朝会从来不是商量大事的朝会,李治主导了这小插曲之后,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