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被废的我修仙了

第三十二章 九姓十氏(1/2)

 楚王之后!?

 听到徐闻波澜不惊地说出这一番话,这文渊阁殿内瞬间变得一片寂静。

 工部尚书崔振迅速向着门外看了一眼,随后连忙将门关上。

 徐闻摇摇头道:

 “不碍事,文渊阁中当值的,都是世家子。”

 崔振深吸一口气,低声说道:

 “阁老,这……这……渤海国乃是蛮夷外国,难道……”

 能够成为六部尚书,自然也是人精,崔振已经瞬间明白了徐闻的意思。

 要借兵!

 徐闻又饮了一口茶,笑眯眯道:

 “王化所及,即是中原,灵帝即位之初,渤海国主久在京中做质子,对我大武国可是推崇倾慕至极,他返回渤海国继国主位后,在渤海国内推行王化,现在那渤海国俨然被唤作‘小武’,何来蛮夷之说?崔大人成见深了。”

 内阁大学士孙维摇摇头说道:

 “首辅大人……不妥,先不说那位楚王之后是否仁君,单单借渤海国的狼兵勤王,决计不够,那恩海手中掌控了侍卫上直军三十六卫十几万精兵,更何况还有五军都督府的兵员,渤海国狼兵虽然悍勇,毕竟遥远,难敌。”

 徐闻将手中茶壶放下,说道:

 “孙大人所言极是,渤海国狼兵十万,路途遥远,也难敌侍卫上直军,不过,若是加上燕察道的六万兵卫呢?”

 听到这话,在场众人先是深吸一口冷气,随后眼神之中现出兴奋之色。

 徐闻接着说道:

 “右军都督府的韩都督,已经见过这一代的楚王,称其确有明主之资,一代英主,是我等世家应全力推举的明君。”

 此言一出,连刚才反对的孙维都现出激动之色。

 原本这大武国设有五军都督府,统管天下兵马,包括中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相当于全国五大战区。

 但灵帝之乱后,各地由节度使镇守,成了藩镇割据之势,朝廷能控制的只有京畿道、河东道、燕察道三道之地。

 其中河东道还设有河东节度使,统领精兵两万。

 原本统管天下兵马的五军都督府,手下大多只有几个卫所,此时只有右军都督府仍然手握十六卫的精兵,大部驻扎在燕察道。

 右军都督左都督韩人龙,也是五军都督之中兵权最大的一个。

 只是这个韩人龙出身寒门,一直以来和朝堂之上世家大族组成的东竹党之间关系并不怎么亲近,反而和阉党关系更近。

 徐闻竟然搞定了他?

 孙维皱眉道:

 “通达公,那韩人龙毕竟是寒门出身,和我等九姓十氏相比,实在是……上不得台面,难道真的要用此人?”

 武国氏族之中最强的十家,最差也是流传几朝的豪门,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不倒,号称九姓十氏。

 这里面最弱的,就是孙维所出身的河东孙家,祖上总共只出过三十九名宰相和大将军,五十二名尚书,四十三名侍郎,一百八十九名刺史,七十六名驸马,至于七品以上官员,数以千计。

 哪怕是灵帝之乱后氏族在战乱之中有所折损,此时孙家仍然有大量族人在朝中、在各地节度使的府衙之中任职,特别是河东道,河东节度使,就姓孙。

 内阁首辅徐闻所出的兰陵徐氏,更是了得,最往上甚至能追溯到千年以前。

 灵帝之后再怎么战乱,朝廷中和各地军中高层将领,仍然有大量九姓十氏出身的世家子。

 至于韩人龙这种寒门出身,祖上只不过是跟随武国开国皇帝李成罡打过江山,做过柱国将军,早就已经衰落了,人丁也并不兴旺。

 跟他们九姓十氏根本没法比。

 完全不是一层面的存在。

 徐闻摇摇头,缓缓说道:

 “现在这个世道,哪怕是我等世家,也不是可以自傲的时候。只要能剿灭阉党,另立明君,就算给韩人龙一个出身又何妨?大不了以后就是十姓天下。”

 说到这里,徐闻看看在场众人,幽幽说道:

 “列位,天下共主,九姓共立,皇帝永不出宫,使天下只知九姓而不知皇帝,岂不美哉?”

 这个美好愿景一说出来,立刻让在场所有人的双目之中都猛地亮起。

 当初李成罡建立武国之后,为了防止他们九姓十氏做大,因此专门下令九姓之间不得通婚,一直到成祖朝,规定更加严苛。

 只是灵帝之乱后的这十年,这道命令已经形同虚设,九姓十氏之间开始大量通婚,进行利益绑定,因此九姓十氏已经完全一体。

 这东竹党,也不过是九姓十氏在朝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