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重生:这大国梦,如你所愿

第210章 横空出世(1/2)

  次日。

  早上八点。

  火车站外。

  有人看着渐行渐远的列车,有人看着满是军人的月台,

  有人只是目不转睛的看着车窗里的叶知寒。

  ……

  列车驶出车站,直到陆婉的人影已经如蚂蚁一般渺小,他才转过了头。

  手里拿着一张上车前,陆婉交到他手里的卡片。

  遗憾的是,上面并没有什么悄悄话。

  只是一个公式。

  一个比较复杂,且直觉告诉他并没有见过的波函数。

  这个公式多半是临走前,他和她约法三章的那个思考题。

  比较好的是,在这漫长的路途中,反倒没有那么无聊了。

  不太好的是,他对于这个波函数,没有任何思路。

  这个波函数似乎没有周期,而且具有多个参数,甚至从公式的结构上看不出波的特性。

  不得不说,陆婉给出的这道思考题……

  相当有水平。

  ……

  往常在路上总是会思考或者推算的叶知寒,此行休息的很舒服。

  在绞尽脑汁去破解那个波函数无果之后,他也就把那个函数当作了一道错题来处理。

  或者说,那是一个本就没有意义的函数。

  不如休息。

  他一边躺在卧铺上,一边枕着手臂思考着接下来五个月的计划。

  让五院能够在不需要叶知寒的情况下依旧可以稳定运行,这是他最希望实现的目标。

  但困难的地方就是,不管道路搭建的再长,总有到头的时候。

  除非把这个道路首尾相连,连成一个圈。

  这样虽然可以不停的运行下去,但问题是原地踏步、圈地自萌的做法,用在军工上就是自欺欺人。

  ……

  临近青海的时候,叶知寒突然茅塞顿开。

  “不该把华夏军工比作列车的,应该比作飞机,飞机就没问题了!”

  如果在外人看来,只是一个比喻就能解决问题,看上去是一件非常扯淡的事情。

  但实际上,形容加上对比,在故宫早就已经是一个由来已久的方法论。

  比如摸着石头过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

  叶知寒之前听聂帅提起过。

  说是翔宇同志推出的这个方法论。

  原因很简单,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因为身处其中,难免会出现当局者迷的情况。m.178xs.com

  而用一个具象化的形容来类比,这样就会以旁观者的视角分析问题。

  从而更加客观、准确的分析出问题所在,以及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叶知寒最开始还没有了解这个方法论的时候,只觉得子任同志和翔宇同志这么“提政策”单纯是为了接地气。

  直到真正了解了之后,才明白了其中蕴含的大智慧。

  所以,他自然而然的就搞起了拿来主义。

  现在把军工发展从列车,比作飞机。

  实际上从发展方向上,也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列车为类比,方向就是固定的科技树发展,轨道就是固定的路线。

  这个道路的好处,是稳步前进,不会走弯路,能够准确的到达既定的目的地。

  但坏处也同样是太过固定。

  而且目标也是既定的。

  这就意味着,一旦人类科技水平出现了较大的突破,那原有的道路很可能会变的不那么合适。

  但这时候军工发展路线被卡死在铁轨上,想要转向,也会很难。

  而以飞机为类比。

  就是给五院赋予更为深层的逻辑和军工研发思想,而既定的目标,只是不同高度的一个标志。

  但是在同一个高度,未必只有一个成就。

  在完成星载导弹的同时,也可以在绕地轨道尝试更多的可能,把军工研发的方向从封闭变成了开放。

  更重要的是,这个飞机没有轨道,有广阔的天空。

  虽然飞机有高度的上限,但是随着不断的飞行,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研发,飞机本身也会得到不断的改进。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华夏军工将会在这个良性循环的自驱力之下,飞的越来越高,越来远。

  这个类比想通了之后,接下来就是思考怎么塑造一个属于华夏军工的飞机模式。

  “机身”决定了气阻,无疑就是军工研发思想。

  “动力”决定了升力,无疑就是军工前沿理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