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拉上皇帝一起造反

第995章 府学,省学,国学!(1/2)

  明代的教育制度,显得是有些落后于时代了。

  大量的学堂虽然多,但董飏先却让朱慈烜意识到,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已经不合时宜了。

  尤其是在当下的这个时代。

  现在的教育,是为了培养更多的知识分子,以提供更多科学家,工程师等各类人才,而不是一群需要朝廷负担,却没有多大用处的儒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还真到了,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

  而且,也不应该只改革教育。

  朱慈烜打算,通过教育入手,再更深一步的改良一下当下大明朝的科举制度!

  此时,只听朱慈烜,笑呵呵的朝殿内的群臣们,张口说道。

  “朕现在嘛,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于现在,在我大明各地,每省各府,设立官学堂一所,称为府学!”

  “各地府学,按当地人口经济,私塾数量,确定规模!”

  “各地私塾当中学子,学习文章,算学精通后,经过每年夏天举行之考试,便可以进入到府学读书,府学学制,定为三年,所采用之教材,由朝廷统一制度,府学学习三年,经过考核通过,修完所有课程,考试通过后,便可以自动获得,秀才功名!”

  好嘛。

  大明朝的秀才。

  已经贬值了。

  不值钱了。

  反正秀才也没什么用处了——除了见官不跪外,还有什么优待啊?

  而且,就这见官不跪也很快就没有了——朱慈烜正在考虑,以汉唐故制为根据,废除跪拜礼呢。

  所以,秀才的功名,朱慈烜完全可以随意的发放。

  而他的话一出口,在场的大臣,齐齐的愣住了。

  他们隐隐约约意识到情况不妙。

  因为,秀才是功名啊。

  莫非,皇上要动科举?

  一时间,殿内的群臣,不由的小心翼翼的看向了龙椅上的朱慈烜。

  而朱慈烜,却是心里琢磨,私塾的话,大抵就相当于后世的小学吧。

  大明朝还没有实力,去兴建全国范围内的小学,所以,在一府乃至于一县,设立一所府学,已经是极限的了。

  而这个府学嘛,就相当于初中!

  只听,朱慈烜继续说。

  “府学之后,便是那个省学了!”

  “有秀才功名者,便可以入省学读书!”

  “入省学后,与入府学一样,学制有三年,学成之后,便可以获得举人之功名!”

  嗯,举人现在,也跟秀才一样,成为了荣耀称号。

  所以朱慈烜可以肆意的发放举人的身份喽!

  以后大明朝的举人,也不是那么牛逼了。

  就是一个高中毕业生而已……

  “皇上,这个举人,可否参加科举?”

  一听这话,高宏图目光炯炯的看向了朱慈烜询问说。

  “这个举人,可否任官?可否参加院试?”

  “当然!”

  朱慈烜不假思索的说道。

  “府学毕业的举人,与乡试中举的举人,朝廷一视同仁!”

  “朝廷之前的秀才,也一并如此!”

  “日后这个升学考试,将取代朝廷的乡试,朝廷的县试,成为我大明朝的产生举子,还有秀才的唯一途径!”

  “之前的秀才举人,他们的功名,朕也是认可的!”

  “当然,他们想要更近一步的话,那就有些难喽……”

  “皇上,您这是……”

  一时间,殿内的所有人,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朱慈烜这可不仅仅是改革教育,他还要改良科举啊。

  所以,群臣们不由的有些凝重。

  毕竟,科举制度改不好的话。

  那可是会出大乱子的!

  而朱慈烜则是淡定的解释说。

  “朕琢磨着,既然这个教育要改,干脆连科举,也一并改了就是!”

  “以后嘛,科举就改成这个毕业考试,举人们从府学毕业后,可以参加考试,看看能不能考试进入国学!”

  “这个国学嘛,是级别,似金陵书院,西村书院,西村重点军事学院,都属于国学!”

  “入读此类学院后,学制为四年!”

  “四年过后,考核完毕,修满课程,便可以毕业,如此,便可以获得进士称号!”

  “那岂不是说,这书院毕业后,可以直接到朝堂上为官喽?”

  一时间,殿内的群臣们不由的眼睛一亮。

  如果是这么改良的话,他们倒觉得这个科举考试是真滴不错。

  毕竟,上过府学,省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