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实验

第十二章 完美计划(一)(1/2)

 孙思杰从回忆的思绪中回到了会场之内,在他的构思里,整个疫苗研制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一、志愿者招募。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及普适性,在招募之前就要对实验对象进行严格的分组预设,按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等组合成有针对性的对照比较组。这样根据不同的组合就会产生将近100个分组,按照孙思杰的构想,如果每个分组需要100名志愿者,那么志愿者的人数最少也需要一万人。

 在实际招募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预设的分组和人数设定来进行。

 招募完成后,还要对志愿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全方位的采集,内容包括:生物信息、生活信息、工作信息、病理信息。

 生物信息的采集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口腔试纸就能够实现,这点不存在任何的困难。除此之外,其它信息的采集则需要依托政府信息系统和耳环商业系统中的用户资料,最后将这些信息进行组合拼图,就可以完整地勾勒出志愿者的生活图谱了。

 只不过如此大规模的使用个人信息,需要得到联合国和个人的授权许可。孙思杰料想这应该也不难实现。

 二、生成虚拟志愿者。

 第二步也是孙思杰最为得意的一步。在所有的元宇宙概念中,用户进入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使用着虚拟的身体,用户可以为虚拟的身体设定不同的皮肤,只要你足够有钱,你甚至可以为自己打造专属的虚拟王国。

 而孙思杰要为这个元宇宙创造出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用户,“真实”的行为,“真实”的生活。

 这一步是将志愿者的细胞,不折不扣的“克隆”入一个名为——志愿者生成器的系统内,然后使用哈里斯·埃迪的实验流程和实验方法,在系统内生成一个和志愿者完全一模一样的“生命”。

 但是在克隆技术上并没有太多的专业知识,原本的计划中他在这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当哈里斯·埃迪眉飞色舞的阐述着他们在克隆技术上的突破后,孙思杰悬着的心才稍微放下了一点。原因在于虽然哈里斯·埃迪团队能提供相关的实验数据,也据称实验获得了成功,但是如此大规模的克隆还是第一次,而且这项技术也并非是他所能够把控的,完全依托于别人,因此需要在正式进行实验之前,首先做一次预演。

 在生成符合标准的克隆体后,将会导入所有有关克隆体的生活信息,也就是第一步中所采集的相关内容,这样一个活生生的“虚拟志愿者”就在孙思杰的元宇宙中诞生了。

 由于“虚拟志愿者”完全复刻了现实世界志愿者的所有真实信息,他在元宇宙进行的实验数据也就同样的代表了真实志愿者实验的数据,这就是当年爷爷想要得到的“虚拟病人”的理论构想。

 当然这一切的构想都离不开孙思杰的“原始生命”系统,在进入因赛智能后他对这个系统做了进一步的优化和测试,现在“原始生命”系统还原真实世界场景的逼真度和细腻度更是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

 三、实验。

 实验阶段孙思杰是个名副其实的门外汉,他对疫苗的产生、测试、改进、分析、生产的流程完全没有经验。但这一点他却丝毫也不担心,他对自己所在的团队,尤其是俞运龙完全有信心。

 在这个阶段他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保证实验的可操作性,且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为此孙思杰做了很多设想,最后他将想法归结为:

 疫苗的安全可靠性,除了要保证实验数据在当下的有效性之外,还需要考虑到疫苗在今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或不可预见的危害,或者更长远一些,关系到下一代,毕竟这种可怕的病毒已经存在6500万年之久,考虑的更长远是非常有必要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元宇宙中加入了时间流速控制。需要确认的一点是,时间的流速可以调整,但不能跳跃。调整时间流速是为了加快实验的进程,并不会影响“虚拟志愿者”身体的代谢和生活的连贯性。而时间跳跃则会改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让身体细胞的变化过程形成断点或断层。

 而流速采用多少倍,则取决于实际可供实验的时间与实验究竟要进行多久之比。因此在这一点上目前孙思杰并没有做具体的设定,而是将时间流速的控制变成一种可调节模式,这样即使在实验证实开始之后,也能够随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改动。

 这个计划在孙思杰的脑海里早已重复过无数遍,他一直深深的记着爷爷的那句话“不要用一生去背负你的自负”。

 孙思杰有一段时间确实自负过,“原始生命”的成功让他傲慢,让他失去正确的逻辑思维,好在他及时的意识到了这点。

 所以现在这个计划对他而言是完美的,没有瑕疵的。

 就这样,孙思杰在联合疫苗研制中心第8次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