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实验

第十八章 举步维艰(一)(1/2)

 生成“虚拟克隆人”的过程比预想的要顺利很多,拟合度也在预期的可控范围之内,整个过程基本符合了孙思杰和哈里斯·埃迪之前计算的数学模型。

 最终生成的“虚拟克隆人”的人数超过了10万人,在系统对克隆体进行初次扫描检测对比中,发现了76个失败个体,系统对这76个失败个体执行了清除程序。

 当最后一个克隆体检测完成后,现场爆发出一阵掌声,主屏幕上赫然显示着实际生成“虚拟克隆人”数为:101673。

 俞运龙用肯定的目光给予了孙思杰和哈里斯·埃迪最高的认可。

 哈里斯·埃迪显得异常兴奋,除了自己国家的技术能被实际应用之外,最庆幸的是能和孙思杰一起共同完成了计划的第一步,这种和偶像一起工作所带来的刺激不是谁都能体会的。

 虚拟克隆人的生成和检测环境设计来自于因赛智能的团队,他们对纯虚拟环境的构建和设计比孙思杰更富有想象力和未来感,这一点令孙思杰也不得不佩服。尤其是场景中的白色,令他印象深刻,有那么几秒钟他的瞳孔放大,也完全被吸引了进去,仿佛也被带入到了虚拟世界中。

 这套检测环境后来被他们称之为“边缘世界”,它独立于“原始生命”系统之外,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

 “边缘世界”除了负责对克隆体进行身体检测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存储了所有“虚拟克隆人”和实验数据,这样即使“原始生命”发生意外而崩溃,也不会影响到实验本身的数据内容。

 同时,在“边缘世界”中的克隆体不会赋予任何思维和ai处理,只是单纯的用来检测“虚拟克隆人”的身体状况。除了检测区之外,还有一些辅助的其他区域,这些孙思杰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只是作为旁观者。

 在孙思杰的方案被通过的第二天,联合国疫苗研制中心的总部就被迁移进了因赛智能大厦。因赛智能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地配合,除了提供所有的硬件设备之外,还专门为研制组腾出了20个楼层供使用。在因赛智能的大力配合下,仅使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将各国专家团队的全部实验设备迁移并组装完毕,还完成了最高规格的疫苗研制实验室的改造,这种速度不得不让各国的团队赞叹。

 主实验控制室和会议中心位于各国实验室的顶层,将近有4000平米,6.5米的层高,完全敞开的无立柱结构,让整个中心看起来格外大气,这也寓意着所有团体和个人没有国家的界限,大家都是一个整体。

 主操控中心中央是一个直径为20米的圆形影像场,采用了最先进的三维全息影像系统。1200平米的区域成为了一个整体的影像区,可随时切换“边缘世界”及“原始生命”中的场景,实现1:1真实场景的展现。紧贴着圆形影像场的外围是一个环形的影像“瀑布”,可以拆分成503个独立的影像单元,这些影像单元可以进行随意组合拼接,实现不同的显示功能块。

 外围的影像“瀑布”,被分为三个主要功能显示区,即实验数据分析区、“边缘世界”生命检测区、“原始生命”状态监测区。

 三个显示区域分别对应三个不同团队24小时不间断进行观测和数据汇总。三个团队组成三个大小相等的扇形区域,围绕着中心影像场。

 再往外圈则是各国的团队席位,同样为了消除国界的概念,每个区域并没有各国国家的标识,全部由团队领队的名字来命名。

 团队席位的背后,均有一个小型的会议室,可供临时会议使用。

 所有人围聚在一起,组成了人类对抗病毒最后的防线,也是人类生存和延续最后的希望。

 在实验数据分析显示区域,此时正清晰的显示着。

 虚拟克隆人数:101673

 当前实验阶段:i/iii

 实时系统流速:系统1天/现实4小时

 i阶段实验时长:系统180天/现实30天

 当前实验时长:系统0天04:25:26/现实0天00:44:14

 实验进度:0.10%

 “边缘世界”生命检测控制区显示内容为:

 当前实验分组:78

 当前实验试剂:10组

 已完成实验体注射人数:53092

 发现异常人数:0

 重设人数:0

 免疫抗体产生人数:0

 “原始生命”状态监测区则使用不同的图形和颜色标注了所有被注射实验试剂克隆体的位置信息和区域分布,当该克隆体发生严重病理反应时,会在该克隆体信息上产生警告标志。同时系统将对该实验体进行“回收”,进入“边缘世界”进行完整的病理分析,为实验试剂的改进提供有效数据。

 此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