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实验

第八章 意料之外(二)(1/2)

 孙思杰出生于上世纪末,父亲长期在外工作,很少顾及家庭照顾自己和母亲,而母亲也因受不了这样的婚姻生活,在他6岁的那年,就和父亲离异了。

 之后母亲为了逃避现实,将自己的生活完全的沉浸在了元宇宙中,也很少来看望孙思杰,久而久之也失去了联系。

 孙思杰曾试图在每个元宇宙的平台内寻找自己的母亲,但是茫茫“宇宙”,一个换了身份、换了容貌的母亲又如何寻找呢?

 后来听外婆说,母亲在元宇宙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幸福,也算是另一种慰藉了。

 自那以后,孙思杰就跟着爷爷一起生活了,爷爷是一位当时国内知名的ai智能理论工程师。之后元宇宙中的很多理论概念,就来自于爷爷当时的思想。孙思杰从小就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爷爷当然对于自己的孙子更是毫无保留,在传授思想时表现的往往比孙思杰更积极。

 就这样一个愿学,一个爱教,祖孙二人就经常废寝忘食,遨游在这虚幻的世界中。

 在孙思杰15岁的那年,爷爷已经85岁。

 一晚,孙思杰做了一个噩梦,跑去了爷爷的房间,当他推开门时看到爷爷正跪在地上,眼眶湿润。他诧异地跑到爷爷身边,抱住了爷爷。

 爷爷看着他,娓娓的说出了一段往事。

 爷爷那年25岁,聪明自负,天生的才智让他拿到了双博士学位。在计算机ai分析和元宇宙的理论研究中出类拔萃,《全球自然科学》杂志曾刊登过爷爷早期的论文。一次机缘巧合,a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给爷爷发了一封邮件,关于使用虚拟病人技术进行病例分析,针对性的对每个不同个体制作靶向药物,而这个技术中需要运用到ai和元宇宙概念,希望爷爷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

 爷爷看了以后非常感兴趣,欣然答应了邀约。在之后的开发过程中爷爷也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运用ai技术,将病人的身体信息完整的扫描进系统,并通过ai的判断和分析,找出致病的成因及机理。而元宇宙从病人所处的实际环境出发,将患病到治疗,直至恢复的全过程进行了模拟,以保证整个过程对病人动态的真实还原。

 所有参与该项目的专家都对此系统充满了信心和期望,一旦系统正式运行,这将是一个跨时代的技术,而受益的病人也将不计其数。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项目终于落地了。首次参与治疗的病人,将近100人,而最终的效果好到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所有的分析结果,就如同ai和元宇宙的演算一样,完全一致。该项研究也申报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有人也认定了该奖项非他们莫属。

 但是,不出意外的意外还是发生了。就在项目实施半年后,第一批治疗的对象中,有将近一半的病人,先后住进了医院,发生了多脏器衰竭,本来好好的非患病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变异。几乎所有的病患,都在之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纷纷离世。

 因此,项目被紧急叫停,患者也被停止用药,所有已生产的药品也全部召回。

 爷爷说,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当他看到病人一个接一个死去的时候,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以死谢罪,他无法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更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

 在这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面前,逃避是他唯一的选择。

 就在爷爷准备自杀前,他最后去看了一眼病房内的病人,并向他们谢罪。

 当爷爷推开病房房门的时候,看到那一双双痛苦呻吟的脸,爷爷不禁泪如雨下。面对病床上的病患,爷爷走上前一个个的鞠躬道歉,下跪祈求着他们的原谅。

 当他来到一位老人的身边时,老人握住了他的手说:“孩子,我并不怪你,我本来的生命就只剩下3个月了,这3个月可想而知会遭到怎样的痛苦,但是你们的治疗,至少让我在这些日子里重新感受到了曾经生活的美好,让我弥补了之前的遗憾,我很感谢你们......不要放弃,孩子!”

 爷爷仿佛被电击一样,呆立在原地,许久许久。

 最后医院和联邦政府对受害者家属做了统一的一次性经济补偿,而诺奖方面也差点闹出了世纪笑柄,所有的项目成员也被遣散,各自签署了保密协议书。实验器材,实验数据也被销毁,这件事情就这样从历史中被彻底抹掉了。

 爷爷回国后,把自己关在了实验室中,埋头于理论分析,就这样没日没夜的工作着。

 最终爷爷找到了问题所在,关键在于ai和元宇宙模拟的细致程度,人是由细胞组成的,每个细胞都携带着dna的完整信息,如果ai和元宇宙不能将所有的细胞还原到真实人体的状态,那累计的误差将会是致命的。

 而项目的还原度在当时看似很高,但实际上根本达不到细胞层面,所以靶向药物虽然短时间内确实遏止了病情,但是长期服用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