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六零,咸鱼女主带全村发家致富

第226章 (修)表彰大会?(1/2)

  与此同时,阮老头子已经端着海碗到了养猪场了。

  养猪场的其他社员已经开始打扫猪圈,将饲料和制糖作坊里剩下的甘蔗渣甜菜渣拌在一块,猪吃的可香了,还长肉。

  阮老头子往里去找,果然是小猪崽子出了问题,饿的吭哧吭哧的。

  他到的时候,就瞅见自家老婆子抓着猪崽子来回换位置喂呢。

  至于为什么其他社员不来帮忙,主要是她们不会伺候母猪和小猪崽子,生怕出错。

  阮老婆子养的精细,目前养猪场的其他社员都是以饲养其他猪为主。

  送完了饭,阮老头子没多做停留直接去了大队部。

  虽然今个不用重新分工,但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要忙。

  比如卖猪,再比如近在眼前的要紧事,就是安排好绣娘母女,还有织布作坊的事。

  早几个月之前,清河大队的社员们跟着种了一批棉花和土豆。

  乡下会用棉花纺棉布的妇女不少,但几乎没有人舍得用新棉花纺棉布出来。

  棉花的保暖性是数一数二的好,不管是用旧衣裳做袄子出来,还是弹棉花做被子都是顶好的。

  再加上,有些人家新棉花都是想着做成新被子用来给家里的儿子讨媳妇添彩礼用,根本不舍得拿出来现在用。

  这七七八八的算下来,几乎没有人舍得去用新棉花织棉布做新衣裳。

  一个是新棉布做的衣裳也舍不得穿着去干活。再一个就是天冷了,穿不上新衣裳人不会咋的,但没厚棉花撑着,冬天一定不好受。

  -

  天际泛起鱼肚白,光线耀眼,照亮了大地,和植被上的露水。

  大队部。

  老李正巧也来了。

  “大队长,今个不分工你咋来这么早?”老李笑着招呼,心情肉眼可见的好。

  “天天不都是这个点。”阮老头子背着手,跟老李并肩往大队部的院里走,他主动提道:“咱们大队的猪这两天就得联系县城的人来拉了。”

  一般任务猪都是大队自个送去县城交任务,但清河大队情况特殊,他们养猪场养出来的猪不仅好数量还多,而且盯着想买的人还不少。

  现在的清河大队跟从前不一样了,因为前段时间卖西瓜、卖红糖白糖、卖西瓜糖的事,清河大队现在在万宁县都是出了名的了,几乎没人不想和清河大队套近乎。

  哪怕是公社收购站里的工作人员也不例外,毕竟谁不想第一时间买到好东西呢?

  就说这交猪的事吧,如果是清河大队的人主动把任务猪送去收购站,那一路上瞅见信的人可就多了。人一多,想抢着买猪肉的就多了。那县里的大小领导多了去了,但谁家不想吃肉?领导爱吃,他们也一样爱吃啊。

  但如果是收购站的人收,他们提前联系好自家人弄的隐秘点,那到时候掐住第一手消息,多换点肉票,家里能买回去的好猪肉不就多了?顺利的话过年都不用愁了,还能送两斤好肉去办事呢。

  值得一提的事,现在大队往上面交任务猪看的不是数量而是重量,瘦猪便宜,肥猪贵。质量越好,收购价越高,各个地区收购生猪的价格还不一样,反正万宁县是从两毛八一斤到八九毛一斤的都有,没有具体的定价,猪长得越好价格越高。

  像是清河大队这种长到三四百斤的大肥猪,几乎在其他生产大队里头都找不到。

  别说是生产大队了,就是县里,省城里,京市,都不一定有养的这样好的猪。

  反正按照阮老头子的估计,就是提价到一块钱一斤也是可以的。他家老婆子带着社员精心伺候了这么久的猪,还吃着老神仙给的饲料。卖个几毛钱一斤阮老头子都觉得亏心。

  一块钱一斤也不算高了,这还是考虑到是交任务猪卖给收购站的价格。

  如果是其他人,那这个价格就有涨幅了。

  好猪不怕没人买,猪肉这样的紧俏货更是如此。

  这可不是阮老头子贪心,卖猪的钱又不归他一个人,只是猪卖出去的价格越高,清河大队集体社员的获益就越多。

  阮老头子再善良,那胳膊肘也是往自家拐的。

  “这倒是。”老李想起那养猪场的猪忍不住啧啧出声:“真不是我要夸,那猪被养的也忒好了。最大的现在得多少斤了?”

  阮老头子刚从养猪场过来,他染着岁月痕迹的眉眼带着不起眼的骄傲:“最大都四百三十多斤了。我家老婆子说再不卖就亏了。”差不多到极限了。这猪的品种养到四百来斤都是奇迹了。

  反正阮老婆子天天夸那头猪争气。

  “邓经理这两天不是经常打电话过来问啥时候出栏吗。”老李笑着道:“我估摸着邓经理是已经有想法了。”

  “他人脉广,卖啥都比我们好上手。”阮老头子对此很认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