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独

第305章 ..(2/3)

跟孙瑾谈过一次,孙瑾的意思是,自己还活着,不要封。

  孙钊明白他的父皇从来不是因为什么父子情深之类的原因把所有的儿子都收拢在手边,他是因为当年的储位之争依旧心有余悸,才将除了自己以外所有的皇子都养废了。

  他自己也希望趁着父皇还在的这几年,依旧留几个弟弟在广固,直至他彻底掌控皇权。

  孙钊戏谑的问同白鹿一样瞪着懵懂鹿眼的二皇子孙烁:“二弟喜欢哪里?”

  孙烁抓着把青草喂着母鹿,迷茫的问:“皇兄,烁哪里也没去过,应该喜欢哪里啊?”

  这几日看多了各种谄媚之徒,孙钊如今看孙烁懵懵懂懂的样子顺心,便道:“不如你替朕在五州各地走走看看。”

  早在孙钊刚被封为太子的时候,他就想趁着父皇还在走遍五州,看看孙氏统治的这片大地。可惜初年他被父皇交给全中庶子调教心智,近两年又因父皇屡屡有疾,被束缚在国事上。

  而今他初登基,估计三五年内是没法出广固的,所以,他想让二弟孙铄替他出去看看。

  孙烁便无限向往的看着孙钊:“烁遵旨!”

  二皇子孙铄竟然能一句话就把新皇一句戏言砸成旨意,一边随侍的全塘心中惊讶却也没说出什么来。

  在太上皇膝下能活到如今的皇子们,除过运道,这样的慎始敬终,行稳致远,已经是本能。

  孙钊初登大宝,想一出是一出,全塘真怕新帝太过招摇,刺痛还活着的太上皇的眼,苦口婆心的劝孙钊继续保持做太子时的谨小慎微。

  孙钊听了,也知道自己应该收敛,可他越发觉得自己已经做不回当初的低调,并且因着父皇越发纵容,他越发恣意。

  全塘眼见着劝不住,便把自己霸占了许多年的孙钊第一幕僚的位置,不着痕迹的移交给东宫里其他五个幕僚。而这五人很快被孙钊召为尚书郎,成为陛下名正言顺的喉舌。

  五月底时,全塘竟然有功夫给萦芯复课了。

  “师父难道是想急流勇退?”萦芯亲手把茶盏呈给全塘,微笑着问。

  全塘撵着胡须的尾端,心中嚼着“急流勇退”四字,却找不到出处,只以为是小徒弟在家乡的茶馆里看了哪本孤本得的词语,笑呵呵的道:“为师心本不在朝中,如今也算功成身退吧。待登基大典过后,为师想回乡了,你可想同往?”

  全塘祖籍吴郡钱唐,他这一支如今迁至兖州东郡,族长就是全塘的兄长,还有个乡侯的爵位。

  萦芯摇摇头,“徒儿还要再看看。只是师父这一退,再回陛下身边可难了吧?”

  她没答应去全塘的老家,也因为怕全塘发现她在费县的诸多布置,没有顺着全塘的话邀请他去自己的老巢看看。

  全塘其实对那盛名赫赫的余甘茶馆很有兴趣,撇一眼转移话题的小徒弟,放下茶盏,并未追问:“待大典之后,陛下便要封太傅。为师又不能做太傅,自然要早早避开。”

  萦芯不太懂。

  太傅一职,乃人臣之极,又全无正职,只需如现在这样规劝陛下行事,全塘当之无愧!如何不争?

  全塘见小徒弟面色疑惑,点了一句:“这太傅,一做就是一生。”

  反应了一会儿,萦芯这才了然:全塘太“年轻”了。

  一个帝王,一个有执政野心的帝王,势必不会容忍自己头上一直有个德高望重的太傅束缚自己的,而全塘不做太傅,就是为了自己老了老了能得个善终……

  这次的教学,由太傅必须足够年老,最好辅佐陛下彻底掌权后不久就自然死亡的“潜规则”开始,全塘教了萦芯许多朝中各个官属的职责。

  气温越发灼热,可气温无法阻碍六月的登基大典盛大而严肃。

  桓楚、南晋、西蜀,乃至鲜卑、羌胡、乌孙等都派了使团来恭贺。

  阿石在家跟几个门子和采买混熟了,听他们出门见闻听得心痒痒,一径央求萦芯带着他们兄妹出去看看使团的热闹。

  苟了两个多月的萦芯却不愿意在最后这一哆嗦的时候松懈,硬是扛着阿石兄妹各种闹腾,坚决不放他们不出门。

  登基大典跟顾氏这样重孝在身的世家是没有关系的,哪怕顾氏分支早就除服,他们也没出现在大典上给新皇增加哪怕一丝若有似无的“晦气”。

  正日子这天,顾毗甚至有功夫来看嫂嫂和侄儿男女。

  萦芯明白,是顾毗心中顾氏残余的“愚忠”作祟,让他虽然身不能参加大典,心却依旧想离大典上的新皇更近一些。

  哪怕旧皇已经抛弃顾氏,哪怕新皇也想不起顾氏……

  萦芯带着顾毗和阿石兄妹坐在书房,听着皇宫里远远传来的黄钟大吕,简单的闲聊着。

  “待过了小祥(孝期头十二个月),还让阿石去小学上学吧。”萦芯看着皮猴子似的阿石,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