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独

第364章 ..(2/3)

伯耳提面命注意四门的虎贲中郎将张辇,刚巡视完东西二门,就叫这队慢悠悠调头的僧侣堵住了去路。

  太上皇笃信佛法,释善遇又是太上皇最推崇的佛师道安的师侄。张辇到底不敢催促,只得裹紧大氅,任坐骑跟在没人牵的牛车后面,缓缓往南门走。

  冷雪朔风的直道上,平民、将军、沙弥……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一步一步践行佛道的释善遇身上,包括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换上一身破烂,哆哆嗦嗦,全靠抱紧自己取暖的三娘和阿善。

  “阿弥陀佛。”跟着许多感动的人一起,阿善双手合十对着走过面前的释善遇行礼,心中默念佛祖保佑他和三娘今夜大事能成。

  看了一会儿发生在眼前的佛家佳话,破旧的鞋子就被雪水浸透了。体会着刺骨的冷,三娘心中转了许多心思后,觉得这个比丘利用不上,便趁着南门处乱糟糟的,带着阿善出了城门。

  两人往顾氏农庄一路急行,混杂进刚刚从南门粥棚里吃过热粥的移民里,倒也不算突兀。

  走起来后,好吃好喝养了近十年的身子自发的热乎起来,阿善跌跌撞撞的跟着,突然翘脚看向周围:“三娘,他们都不在地里了。”

  他说的是城外的移民。

  放眼望去,原本星散在道边田野里的移民们,都挤挤插插的聚集在地面还算平整的道边,裹着带来的所有衣袍、铺盖,守着风雪中明明灭灭的火堆取暖。

  两人过去也经常去杏核村的田里帮工,换些用度,对视一眼后就明白了:地气还是暖的,田里都是土,跟雪和在一起就是泥,自然没法久留。

  直道上人群聚集的太密集,等彻底走出南城门的范围,两人才发现,道边的树下有几座类似夫人跟他们说的雪屋子。

  原本对那闻所未闻的雪屋子可行性颇是怀疑的两人兴奋的对视一眼,暗叹不愧是见识广博的夫人,实是他们自己无知了!

  “走!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建的!”三娘兴奋的往最近的一处雪屋子去。

  可惜移民在城外住得艰难,只问了两户都因戒心太重,把他俩驱赶了。

  三娘有些气闷,还是阿善笑呵呵的劝:“有戒心不是很好么。咱们再找别家问吧。”拽着三娘继续往远处的一家走。

  他们到时,正赶上一个满脸胡茬的文士一瘸一拐的抱着一捆竹简,撩开长袍做的简易门帘出来。

  阿善先于三娘见礼:“小奴见过先生。”

  这文士掀起单眼皮看了两人一眼,也不搭话,只将那捆写着《诗经·三》的竹简打开,圈在雪屋五步远的旧火堆上,从腰间的素面革鞶囊(pánnáng)④取出火燧⑤,试图用包着竹简的素布引燃。

  三娘心疼他烧书,可也知道此非常时。还是阿善见文士举动生疏,主动过去帮忙生火。

  好容易火烧起来了,文士撑着膝盖艰难站起来,一瘸一拐的回雪屋子里又取出两卷竹简和一个铜壶。

  门帘开合间,蹲在上风处给这小火堆防风的三娘和阿善,听见了漆黑的雪屋子里,婴孩低低的哭声和女人轻轻的哼唱。

  两人再次对视一眼,阿善起身接过那铜壶,找了处干净的雪装进去;三娘接过包装完好的竹简,帮文士填了一卷到火堆里。

  看那写着《诗经·四》的素布包迅速燃尽,里面的竹简却油光锃亮不肯轻易救火,三娘的两眼迅速通红。

  “某没钱,也没粮。火尽你们就走吧。”看着阿善把铜壶挂在火堆上,文士终于开口。

  映着火光,三娘抹一把眼:“先生怎地落入此间境地?”

  阿善见文士半晌不答,知道人人都有难为之处,他们不该问,便道:“先生莫怪奴等多嘴。奴只是看先生用雪造屋稀奇,想效仿活命。”

  文士看了两个半大孩子许久,才对着三娘道:“你进去看看吧。”

  三娘轻手轻脚的在满是积雪覆盖的雪屋外走了一圈儿,然后才进去,只几息就出来了。

  见她面色发愁,阿善起身问:“如何?”

  三娘拉着他往僻静处走了几步,将所见讲了出来。

  萦芯简单教给三娘他们的,是后世北国暴雪时玩乐建的冰雕或者半圆形的雪屋,现在城外地面积雪虽然多,却因气温不够低触之即化,没夯实的地面与雪中间都是泥汤,眼下根本没法实施。

  然而,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伟大的。

  现在城外的“雪屋子”是用几件冻硬了的湿夏袍,或者移民们带来的布匹,依着树干搭成的简易帐篷。

  帐篷外厚雪堆积后,虽然能御雪、能抗风,却因布料不防水,不能烧火取暖。帐篷里面空间也非常小,只容得下那妇人抱着孩子坐在一堆竹简上。

  不过听完的阿善又是一脸茫然,三娘回到火堆前对着文士皱眉道:“这也不是长法啊。”屋里又黑又潮,根本没法久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