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泼皮》

0546【哄堂大孝】(1/3)

  在一帮兄弟姐妹中,赵构这个曾经的小透明,混的最好。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能放下脸面。

  如赵模、赵榛两兄弟,哪怕沦落到在城外落户种田,依旧摆着皇子架子,这就没法混了。

  相比之下,赵构在东京城混的风生水起,成为城里数一数二的帮闲。

  帮闲,是古时的特色,几乎每个郡县都有。

  相当于后世的导游、陪玩,甚至有时还会兼着跑腿、送外卖的活计。

  初来乍到,面对一个陌生的县城,寻一个帮闲,可以解决不少问题,省不少心。

  你也甭担心会被骗,帮闲吃的实际上是信誉饭。

  一旦骗了人,本地的帮闲会联合起来,直到把这种害群之马挤兑出这个行当,才算完事。

  否则的话,留着这种老鼠屎,会连累的他们也没饭吃。

  相比于其他帮闲,赵构的优势可太多了。

  首先是皇子这个身份。

  富商或官员子弟进京,有个曾经的赵宋皇子跟在身边当帮闲,那可是倍有面儿。

  一来是新奇,二来则是可以满足虚荣心。

  其次则是赵构懂得多,琴棋书画、吃喝玩乐,但凡是东京城能叫得上名号的嬉戏,他全都精通,而且受赵佶影响,踢的一手好蹴鞠,业务能力和范围可谓广泛。

  而且身为皇子,许多宫廷秘闻也知晓,能够满足不少人的好奇心。

  大多数点名找赵构的人,非富即贵,费用和赏钱给得足,一天下来,挣个十来贯跟顽儿似得,运气好百十贯一天都有过。

  靠着不菲的收入,赵构一家子过得还算不错。

  虽不如曾经那般锦衣玉食,可在东京城里,也算富足,时不时还能领着妻儿去樊楼吃一顿。

  东城。

  原本绵延数十里的窝棚,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巨大的蹴鞠场。

  拱形的设计,如同一个倒扣在大地上的巨碗。

  最高能同时容纳六千八百名观众,虽然距离韩桢提出的万人差了不少,但放在宋时,已经非常难得了。

  这还多亏了水泥,否则仅凭榫卯和铁钉,无法建造这么大的场馆。

  自打蹴鞠场竣工后,便一跃成为继大相国寺、东西瓦市子之外的第三大地标。

  人一多,自然就有商贩。

  如今,蹴鞠场大门外的街道,变得无比繁闹,摊贩林立。

  今日,蹴鞠场内正在进行一场较量,双方都是京城内有名的蹴鞠社。

  看台上,零零散散坐着数百号观众。

  只见球场中,一名身手矫健的男子闪转腾挪,皮球在他脚下如同活了一般,连过数人后,男子一击倒挂金钩,精准的将皮球踢进风流眼之中。

  “好球!”

  “彩!”

  “真他娘的漂亮!”

  看台之上,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

  方才进球之人,正是赵构。

  凭借这极精妙的进球,技击社以一分的微弱优势,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一时间,技击社的社员们纷纷围上前,七嘴八舌的夸赞起来。

  “康王这球端的是漂亮。”

  “多亏了康王,否则今个儿又得丢脸了。”

  “康王球技了得,俺佩服的紧。”

  闻言,赵构谦虚道:“诸位兄弟莫把我捧得太高,这蹴鞠起源战阵,需得齐心齐力,个人勇武算不得甚么,今日能赢,全赖哥哥们踢得好,缠住了齐云社的主力,否则哪有我进球的机会。”

  这番话,说的一众社员心头畅快。

  这技击社是新建的蹴鞠社团,社员多为达官显贵子弟,还有不少富商之子,赵构凭着一手好球技,在社中混的如鱼得水,加上他又会来事,时常甘当绿叶,传几个好球,把社员们哄得极为开心。

  宋代的蹴鞠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娱乐性质的叫“白打”,一种是竞技性质的叫“筑球”。

  白打就是秀花活儿,用头、肩、背、脚来颠球,对场地和人员没甚要求,一个人随便找块空地都能顽。

  高俅便是白打的好手,据说他能在行走间,用头顶球,而保证球不落地。

  筑球就是正规比赛,每队有12人,最多16人。球员们分工明确,有“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

  规则与后世的足球,基本没甚区别。

  一名青年豪气道:“直娘贼,总算赢了一回儿齐云社,今儿个俺做东,去樊楼搓一顿,还望哥哥们赏脸。”

  相比于新建的技击社,齐云社的名头可大了。

  在东京城内,乃是首屈一指的蹴鞠社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