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穿越刘禅

第一百四十章各怀心思(1/2)

 杜琼、谯周闻言,相视一眼,而后杜琼正色道:

 “吾等既然已向陛下认罪妥协,陛下但有驱使,吾二人定然愿为陛下分忧。

 只是此番吾已供出不少益州人士,待陛下将他们一一治罪后,益州诸公将再无力与陛下抗衡。

 还望陛下莫要再提些打压益州人士的要求……”

 “毕竟汝等皆为益州本地士族,对朝朕来讲,也是能令朝廷稳定强盛的重要力量。

 这点汝二人尽管放心,朕只处置此次扰闹州郡参与者,其余诸事,朕还没想着追究。”

 见二人没了疑问,李世民将佩剑入鞘,端坐龙榻之上,正色道:

 “目前魏国雍凉风波刚过,正是稳定国内政局、恢复战后损失之时。

 短期内应无意与吾大汉相争。

 年前邓芝随薛综回访东吴,又奉命加强两国同盟,常往来于我国与东吴之间。

 此时魏强,吴又与吾大汉交好,一时间也不会贸然与吾大汉为敌。

 值此乱世中难得的和平时期,吾大汉当集中精力发展国力。

 今日二位既然已向朕妥协,朕也答应给汝二人一条活路。

 作为回报,汝二人是不是也应给朕一个准话?”

 “陛下意思是,让吾二人保证益州诸公不再阻碍朝廷发展国力?”

 “对,汝等多次在朝堂、地方于朕为难,甚至还不惜散播谣言、谋划弑君。

 这等卑劣行径,就凭杜琼提供的一份名单,却是不足以让朕信任、安心。”

 “那吾二人在先祖面前起誓保证不再带头与陛下作对?”

 “哼,那倒不必,朕不想让汝等先祖受辱!

 这样吧,杜琼不是口口声声说吾炎汉大势已去,北伐乃逆天之举吗?

 不如咱们就打个赌,朕自以为最多三年,定能亲率大军出师北伐,获得不错战果。

 甚至不需要等杜琼所言‘天下大势巨变’,只需汝等三年内莫要带头反对朕任何改革举措即可。

 倘若三年后,朕未能如约出师北伐,并且获得一定战果。

 那朕愿意从此不再提北伐之事,只在蜀中苟且富贵,做个安乐皇帝。

 假如三年后,朕出师北伐,战果显著。

 汝二人便从此绝了安享富贵之念,也不许在信什么‘代汉者当涂高’之言。

 只管痛改前非,全心全意为朕效劳,也好在朕一统天下之时,混个从龙功臣当当。

 此一件事,乃今日饶过汝二人的条件之一。”

 杜琼闻言,登时燃起一股希望。

 心道这不是正应了自己与曹绫、夏侯霸所说“陛下当御驾亲征,或死于刀兵之下”之言吗?

 而且陛下上来就定“三年之期”,昔日吾观星之时,星象所指大概也是最迟三年,必有小人、奸佞出现。

 没想到陛下自己所想,居然如此贴合星象、卦象、谶语之说。

 莫非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三年后季汉将衰败,而后曹魏代汉成为天下正统?

 想到此处,杜琼只觉陛下这是自寻死路啊!三年不挑事又有何妨,自己只管坐观这庸主将季汉带向灭亡即可……

 “陛下英明!既然陛下早已拿定主意,那老臣自当遵从陛下之言。

 倘若三年内,吾与谯周二人胆敢破坏朝廷政令,与陛下为难,那吾二人当受万人唾弃,并死于非命!

 不过也希望陛下莫要食言,三年之后,万一真的是陛下输了,还望陛下能兑现今日赌约!”

 见杜琼这般信心十足,李世民不由暗笑。

 起初刚来之时,李世民早就将记忆中历史走向整理过。

 可以肯定的是最少在建兴十五年之前,蜀国都未有大战。

 自己有三四年时间专心处理国家内部事宜。

 之所以敢定下三年之期,也是因为历史上蜀汉建兴十五年时,辽东公孙渊作死自立为王,企图建立辽东燕国。

 当时正值曹叡执政末年,大肆修建宫殿,昏庸无度之时。

 公孙渊此举,激怒曹叡,翌年曹叡派司马懿兴大兵讨伐公孙渊。

 按时间算,公孙渊事件正好距现在三年左右。

 自己控制杜琼、谯周两位益州派领袖,并以“赌约”限制其二人,令其三年内不能有效组织益州诸公对抗朝廷。

 待今年清除冗官之后,自己可以紧接着推行“均田制”“府兵制”,抓住剩余两年,将蜀汉国力、军力强化翻倍。

 届时只等司马懿北上辽东,无暇西顾之时,举兵出汉中,向西北攻取雍凉。

 此前朝堂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