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他根本就没想过立自己为储君。
他在等凌墨萧回来!自己竟然被皇上当做凌墨萧的垫脚石!
他那么努力才扳到太子,结果却是给凌墨萧做嫁衣裳。
这让他如何甘心?如果皇上从一开始就不给他机会,他也愿意做一个富贵王爷。
但皇上偏偏给他机会,提拔他举荐的官员,任他结党,任他跟太子作对,还屡次为了他治太子难堪。
甚至皇上曾经亲口对他说,他对太子很失望,大夏的江山社稷断不能交给太子。
那一刻,吴王觉得自己终于得到父皇的认可,受到父皇的依靠,江南社稷唯有靠他!
没想到,这一切都是父皇做出来的假相!他不过是一块磨刀石!
即便如此,吴王也没下定决心逼宫,有了太子的前车之鉴,皇宫的漏洞都被补全,逼宫要困难的多。
再则,他也不想背上殺父的名声,他在等,等皇上病危,而凌墨萧又赶不回来,那时皇上身边只有他。
不立他为储,又能怎么办?
但当他看到传位的诏书,还有要送往幽州的圣旨时,吴王最后一丝希望破灭。
皇上这是决定,撑也一撑到凌墨萧赶回来吗?
吴王再次找莫修谨商议,这一次,他决定不等了!
莫修谨很是支持吴王的行动,为他出谋划策,调离宫中的守卫,更改皇帝的诏书,最主要的是,将皇帝要给凌王的圣旨,偷了出来。
吴王信心满满,带着亲信逼宫,亲手给病重垂危的皇帝,灌了毒酒,敲响了国丧的钟声。
就在他召集官员,宣读传位诏书之时。
一夜之间,一个流言在长安城疯传,吴王殺君,毒杀皇帝。
皇帝的诏书是传位凌王的!
吴王大惊,一边查找流言的源头,一边找莫修谨,必须要毁了那道圣旨。
结果他发现,莫宅已经人去楼空,那里竟然还有另一条秘道,不是通往吴王府,而是通往混乱的北城区。
吴王当即下令,全面追捕莫修谨,一定要将他灭口!
同时派人去光州,暗中将凌王妃的家人囚禁起来。
与此同时,莫修谨猜到吴王的打算,一边派人往光州送信,一边带着圣旨赶往幽州。
虽然有凌王府亲卫护送,但吴王派来的追兵实在太多,这一路可谓九死一生。
若非莫修谨计划周全,提前找好了几条路,又有姜家暗中协助,可能都无法活着逃回幽州。
九月底,沈冬素终于接到凌墨萧的信,他已经打到高丽王庭,但新罗和倭国都加派了兵力。
还要苦战数月,才能彻底结束战事。
凌墨萧全然未提庞先生送到的消息,沈冬素也没多问。
可能凌墨萧也觉得,皇上太过随性,哪有打仗打一半,非将主帅召回的?
比起回长安,当然是赶紧灭了高丽更重要。
可在庞先生看来,他实在想不通,王爷为什么这么心急灭高丽?
当然是赶紧回长安啊!皇上明显是要立王爷为储,只要王爷一回长安,就能入主东宫。
他再三规劝,事有重轻,虽然灭高丽很重要,但哪怕再给高丽几年时间喘息,我海军强盛起来,一样能灭。
可那大宝之位,出一点错,就错过了!
但凌墨萧完全不听他的规劝,表示此战不光要灭了高丽,还要灭了倭国和新罗。
三个倭国不灭,他是不会班师回朝的。
庞先生觉得自己越来越不理解王爷的行事了,王爷怎么会在娶妻生子之后,变得更好战了?
他哪知道,凌墨萧内心深处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比起皇上的秘信,比起东宫之位。
他最害怕的是,冬素泄露天机,若不能尽早灭倭,她遭到天遣怎么办?
呃,没错,那时沈冬素一句戏言,给他看世界地图,笑说自己确实背负着上天下达的任务,就是灭倭。
就连沈冬素自己,想的也是她若做不到,就交给孩子来做,孩子做不到,就交给孙子来做。
反正要将灭倭定为家族的一等大事,不能因为倭国示弱,伏低做小,或是觉得灭倭成本太高,弹丸小国不值一战,就放弃这件大事。
她没想到凌墨萧竟然那么重视她的一句戏言,不光要尽快灭倭,还担心晚一步,她就会遭遇什么不测。
看完凌墨萧的信,见他丝毫没提皇上秘信的事,沈冬素正打算再上书一封,将高丽的战事告知皇帝。
然后就接到一个晴天霹雳,皇上竟然死了!
跟当初太子之死一样,就是那么突然,实难让人相信。
可消息来源是小盼哥,不可能有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