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当天,公主搬空全京城

第306章 都是套路啊!(1/2)

  傍晚,天色黑了下来。

  客栈里却变得十分热闹。

  一楼的大堂,坐满了客人。

  点餐的点餐,吃饭的吃饭,还有人拉着小二“闲聊”。

  姜砚池和沈婳下了楼,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张空桌。

  “女郎君,请!”

  姜砚池在外面,十分谨慎,称呼也会随之改变。

  只有两人相处的时候,“小公主”、“小殿下”。

  有外人在,姜砚池就会尊称一声“女郎君”。

  其实也可以叫寨主,只是这里是中州,不是利州。

  若是轻易暴露沈婳“山寨女大王”的身份也不好。

  所以,还是女郎君吧,安全!稳妥!

  “谢谢!”

  沈婳还是习惯性的道谢。

  坐下后,她也招呼姜砚池:“你也坐!”

  姜砚池一撩衣摆,也坐了下来。

  两人刚刚坐定,便有眼尖+伶俐的小二颠颠的跑了来。

  “客官,有何吩咐?”

  一边说,小二还一边拿着抹布擦桌子,态度十分的殷勤。

  “来些饭食。”

  姜砚池直接掏出一块银角子,“你们店里的招牌,看着上!”

  “好嘞!”

  小二眼睛一亮,赶忙高声答应。

  他快速地拿走银角子,小跑着去后厨开始吩咐。

  一刻钟后,便有第一道菜做好,小二麻溜的端了来。

  中规中矩的蒸肉,再配上两碟蘸料。

  小二小心将菜放好。

  “客官请用,这是我们中州当地的特色美食。”

  沈婳却没有急着下筷子,而是叫住了转身要走的小二:“小哥,请留步。我们初次来中州,人生地不熟,想向你多打听打听。”

  小二听到这话,脚步便顿了下来。

  不过,他没有立刻转身,而是保持着要走不走的姿势。

  沈婳会意,冲着姜砚池使了个眼色。

  姜砚池秒懂,从袖袋里掏出了一小串铜钱。

  大概二三十个,用麻绳穿了起来。

  姜砚池将这一小串铜钱放到了桌子上。

  意思很明白,好好回话,就能拿走赏钱。

  小二也乖觉,瞬间领悟,他赶忙装过神,态度更加的殷勤,甚至带着几分卑微。

  “女郎君请问。但凡小的知道的,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小二颇擅言辞。

  或者,这几日,他遇到了太多沈婳、姜砚池这样的“外地人”,相同的台词,已经说了太多遍。

  他,都习惯了呢!

  “天下动乱,中州却一片祥和,想来贵地的官府与士绅定十分亲政爱民、英明能干。”

  沈婳先客套地开了个头。

  小二听到沈婳夸奖自家的父母官,一脸的与有荣焉,他连连点头,“女郎君说的是,我们的刺史大人,为人清正、爱民如子……”

  bulabula一通说。

  沈婳却最先注意到了小二对刺史的称谓——大人。

  这古代,尤其是隋唐以前,大人二字可不能乱用。

  这是“父亲”的尊称。

  称呼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为大人,那就是当街认干爹的举动。

  不过,随后为了表示对官员、对上峰的尊敬,慢慢也用“大人”来称呼。

  但,在大盛朝,叫“非父亲”之外的人大人,还是有些过。

  曲意讨好、奴颜媚骨,很容易让人不齿。

  当然了,结合刺史“父母官”的身份,再看看中州的安定,似小二这样的子民,真心尊称刺史一声“大人”,倒也情有可原。

  “我们中州的士绅也是极好的。”

  “修桥铺路,照顾鳏寡孤独,若是遇到灾年,还会施粥布药……”

  小二继续突突地夸着。

  姜砚池忽的轻嗤了一声,“你这小哥,嘴皮子倒是利索!”

  关键是这小词儿,一套一套的。

  仿佛事先背好了一般。

  小二略讪讪。

  沈婳却没有呵斥姜砚池,而是继续询问小二:“我看刺史府附近有处宅院,披红挂彩的,是主家有喜嘛?”

  沈婳终于将话题引到了袁家。

  小二似乎也松了一口气。

  他赶忙急切的说道,“女郎君,您说的应该是袁家!”

  “这袁家啊,乃名门汝南袁氏。”

  “传承了几百年的大家族,在我们中州,也是出了名的积善人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