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254章 给四大粮商做局(3/4)

  郭阳随即也和余洪海通了电话,给正晕头转向,不知如何下手的余洪海提供了考察方向。

    一是赤道省棕榈油综合开发项目,二是首都金沙萨的玉米示范田项目,三是下刚果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三个地区都位于中西部,远离容易发生动乱的东部矿业区。

——

    又呆了几天,郭阳坐在微光公司的办公室,把玩着今年新鲜出炉的又长又粗的玉米棒子。

    没过多久,

    穿着黑色劲装的罗修走了进来,用手从兜里摸出来一张卡,放在了桌子上。

    “老板,我回来了。”

    郭阳瞄了银行卡一眼,问道:“怎么去了这么久?”

    罗修沉默了片刻,见四下无人,说道:“另外两人在辽省办完事后,从北边出境的时候遇耽误了时间。”

    “没留下麻烦吧?”

    罗修咬牙说道:“没,就恰巧碰见了几个战友,听了嘉禾的工资待遇,他们也想出国。”

    郭阳挑了挑眉,此前的那四人是特例,估计短时间也没有回国的机会。

    又新增加人的话…

    郭阳说道:“非洲暂时不需要那么多能打的,可以安排他们去中东,负责那边的安保,看他们愿不愿意。”

    “行,那我去问问。”

    “卡你也拿走,放你那儿备用。”见罗修犹豫,郭阳说道:“让你拿,你就拿。”

    等罗修走后,郭阳便想着该离开京城了,远程办公也可以,紧急的就特事特办。

    此行的收获还是可以的。

    不仅找到了在非洲的突破口,惠农网也成功上线。

    短短一周之内,注册用户就突破了百万,活跃用户留存虽然下降得厉害,但这事总归是做了起来。

    下一步就是德农农资超市在全国的扩张,完善仓储物流体系。

    目前农资超市在全国遍地开花,各地省级供销社也在大肆布局,竞争激烈。

    按此前袁文武的规划,德农农资超市最好稳住鲁省市场,适当在山河四省扩张,等其它企业熬不住,再收购。

    不过现在等不及了。

    盯着总部办公室制定出来的行程计划表,琢磨了会儿。

    行程安排的很满。

    泽普的盐碱荒地,以及疆省的粮油加工厂;

    滨海的盐碱地;

    河西走廊的制种情况,主要是花卉和蔬菜种子的扩繁,今年还没去看过;

    海南的制种基地;

    潍坊的农机厂扩建后也没去过;

    罗钾项目;

    还有海外……

    一项项的,郭阳感觉只在实验室呆了半个月,积攒的事情却排满了。

    不过也没必要每个地方都去,想了想,郭阳最终还是决定去看看滨海盐碱地的情况。

    老美亲自下场倾销投诉,他还真挺好奇,沿海的牧草生产是个什么情况。

    和西北不同,滨海盐碱地由于水资源充足,在改造和灌溉上具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苜禾1号在沿海的产量比郭阳预想中的还高。

    原本第一季是改良土壤为主,牧草产量能有个1~1.5吨就算是达标,但沿海地区产量普遍达到了2吨。

    在东营,盐碱地综合利用,一直在探索,但贫瘠的盐碱地,让这里的撂荒现象极其严峻。

    去年第一批承包盐碱地的农户赚了钱,今年秋收还未结束,当地就刮起了一股承包盐碱地的风气。

    郭阳来东营后,在高瑞霞承包的1000亩盐碱荒地上,见到了一畦苜蓿叶子油绿的场景。

    最后一茬苜蓿已经收割完成,这是新发出来的嫩叶,从长势来看,过冬是没有问题的。

    高瑞霞是名48岁的女妇人,身躯结实,得知郭阳是嘉禾的老板后,就逮着他问。

    “老弟,你们苜蓿是怎么在国外卖出高价的?我们出口每吨还卖不到一千五百元,有些吊毛一千就卖了。”

    “一千四五按伱的产量来说,今年也是大赚啊!”郭阳笑了笑,说道:“苜禾的加工标准极其严格。”

    了解了高瑞霞等人的情况,郭阳才知道农业部对老美的倾销申诉为什么不在乎了。

    按盐碱地开发的政策,东营各级政府对改良一亩盐碱地的补贴,前三年每年达到了500元。

    同时南北沿线长,靠南边的江浙一带,仗着温度高,今年有人尝试刈割5茬,获得了成功。甚至有传言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