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23章 丰凯农机(2/3)

机的机械投入是30亿元,两级财政的补贴金额只占到了三百分之一。

    但仔细想想,

    集团公司提供的技术资料也值得这份成绩!

    收购后,

    嘉禾立即对丰凯农机进行了整合,同步成立了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聘请了行业内顶级的工程师团队。

    余洪海的农机经销公司则是交由他老婆管理。

    路过农机产业园时,遇到几名相熟的工程师。

    看着关程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笑容,郭阳秒懂。

    “但也不是谁都能生产的,丰凯至少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央财政补贴的作用无异于杯水车薪。

    “到时候伱们就知道了。”

    胖子豪横的看了一圈,“我不信丰凯能起来,赌不赌!”

    “看他笑得嘴都裂开了,我看八成是。”

    这些专利不是凑数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而是有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是具有创新点的结构技术。

    研发中心的其余工程师也浮想联翩。

    “还差那些零部件?”

    技术水平不错。

    而在原地,几个老板的讨论还在继续着。

    “研发了一年,咋还是这些玩意哦!”

    关程在农机零配件市场上一路小跑,老板来检验成果,竞让他莫名的兴奋起来。

    郭阳笑了笑,毕竟是从世界顶级农机上解析到的技术资料。即使只拿出了一小部分,也足够关程消化了。

    最终在2003年10月,嘉禾成功收购了丰凯农机。

    郭阳在研发中心又呆了会儿,才等到关程回来。

    那你更得积极响应了!

    其中黑省又是尖子生,上半年不含中央财政,只是省市县的补贴资金都超过了5000万元;

    农机产品补贴目录中央和省市会存在差别,需要企业挨着去做工作。

    “柴油机你们不是一直在生产吗?产品赶不上大厂的质量,价格还不便宜,不好卖的。”

    “老郑,还赌不赌?”

    “不是引进了一些零部件生产设备吗,能自己研发生产吗?”

    同时,为响应集团公司的要求,公司目前也能生产一些关键的零部件。”

    “还能有啥不一样?”

    余洪海的老丈人在鲁省农业厅是管农机的,他自身也搞了那么多年农机经销。

    “拖拉机的年产能能达到多少台?”

    在很多人眼中,整机都比零部件技术含量高,也更挣钱,其实这是一个典型的误区。

    专利已经申请了数十个,还有一些在排队,一些在测试研发。

    在郭阳的连番诱惑下,便跳了出来。

    “现在普通厂子的产品都差不多,比的就是谁更便宜。”

    关程挠了挠头,

    尤其是动力领域的突破,

    地方官员想往上爬,你不得拿出点政绩来?

    丰凯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是关程,明尼苏达大学的农业工程博士,曾就职于某跨国农机企业。

    但这是直接给农民的财政补贴,更体现了国家扶贫济弱的决心。

    靠!

    农机行业真是太细了。

    整合完成后,余洪海便组织扩大了鲁省的农机生产基地,在九泉的新工厂也正在建设中。

    郭阳已经到了丰凯的研发中心,看了半天,除了拖拉机略懂外,其余的都有点懵。

    关程停下来喘口气,看了看聚在门口闲聊的几位工程师,都是业内的熟手精英,门内外也都摆放着各种机械。

    “加上九泉的组装厂,年产能能达到1000台。”

    余洪海也不在,忙着去和各地政府勾兑了。

    “关程,跑那么快,你媳妇来啦?”

    关程说道:“公司马上会推出新的单缸和多缸柴油机,以及拖拉机系列产品,还有主轴承盖类零部件材料。”

    ……

    是从‘由农补工’到‘由工补农’的重要转变。

    关程说道:“联合收割机不成问题,自研的柴油机就能满足需求。最大的问题是牧草收获机的打捆器,需要从欧洲进口。”

    “丰凯明年的销售额能不能上千万,谁输了绕市场裸奔一圈!”

    其余的,陕省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也拿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