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251章 杀(3/6)

br>
    宁小婧在洗手间对着镜子,看了又看,发现没哪里不妥的,才轻快的走了出去。

    想着不解风情的老板用着尴尬的语气夸赞她,不由笑了笑。

    看来得主动点了,像老板这样的可是超级绩优股,有捷径走为什么不把握住呢?

    ……

    下午一点过。

    关程匆匆的来到公司。

    下了车后,就小跑着去老板办公室,额头很快就冒出了汗。

    由不得他不积极。

    余总已经和他交流了,丰凯有人事变动,其中就有他。

    从取得明尼苏达大学的农业工程博士学位后,在全球最大的农用机械设备商之一的凯斯纽荷兰工作了几年。

    事业一直不太顺利,很多核心的技术华人很难接触到。

    所以他接受了老板的邀请回了国,没曾想,却一路开了挂。

    很忙很累。

    但成果也是丰厚的。

    除了农机产品的接连热销,技术储备也是极其的雄厚。

    目前丰凯农机取得的专利已经近千个,即使是发明专利也有几十个。

    正在排队审查的更是一大堆。

    办公室里。

    郭阳看着一脸汗的关程,仿佛能感受到其内心的波动。

    关程将手中的无人机公司名单递了过去,还在喘着粗气,“老板……”

    “我先看,你自己去倒水喝。”

    郭阳浏览了下一长串的名单,得益于微机电制造工艺研究的成功,传感器的价格和体积降低。

    国内外的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郭阳看着那一溜的名单,终于在末段港岛公司的名单里,看到了大疆。

    丰凯在羊城也成立了无人机分部,因为先发优势,以及集团提供的雅马哈无人机技术资料。

    羊城分部在无人机领域目前是姣姣者。

    对大疆评价是:不入流。

    当直升机遇上微机电工艺,原本几十万上百万元的军用无人机,价格直落至几万元人民币。

    大疆这时做的就是直升无人机云台系统。

    其实力和体量来说,对丰凯的威胁真不大,但无人机更像是互联网产品,随着智能手机市场的发展。

    无人机更新换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如果放任不管,说不定哪天大疆就把丰凯的无人机业务挑落下马了。

    在名单上圈下了大疆,然后又随意的圈了两家公司。

    关程已经倒了杯白水走了过来,郭阳说道:“这三家公司可以留意一下,最好收购或者买下来,要保留其原始团队。”

    关程瞧了瞧,也没看出啥特殊的,但还是点了点头。

    瞧关程这朴实的模样,郭阳就清楚余洪海的没错。

    让其总览全局肯定是有问题的,不过作为副手却是有可能的。

    郭阳说道:“老余要去非洲,我原本准备让你接手,但他向我推荐了蒲飞。”

    郭阳观察着,关程很明显愣了愣神,随后笑道:“我确实不适合,不懂生产,也不懂市场。”

    “蒲飞可以,他挺厉害,丰凯的生产效率一直在稳步提高。”

    郭阳跟着说道:“那行,就让蒲飞来,不过伱也得多担起责任,除了研发,售后和财务也交给你。”

    关程这才郑重的应了下来。

    丰凯最近的研发成果也不错。

    上线销售的产品除了拖拉机、柴油机、播种机、耕整地机械外,又多了玉米收获机,以及牧草相关的机械。

    制种机械上,抽雄机上取得了一些突破,这也是关程来九泉的原因。

    关程说道:“老板,那我先走了,我还得赶飞机去疆省,采棉机那边有了进展。”

    郭阳眼前一亮,开口道:“采棉机样机出来了?”

    关程挠了挠头,一时被堵得不知怎么回答,采棉机有多难老板应该是清楚的吧?

    “还没,今年播种的天棉20快结球了,今年要跟着做一些测试和收集一些数据,我去安排一下工作。”

    “明年能上线不?”

    如果没记错,采棉机是从2004年底开始研发的,明年就是第三年。

    有种子商店解析的技术资料,当初挖关程也是因为其在凯斯纽荷兰有采棉机相关的经验。

    关程咬牙点了点头,说道:“采棉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