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华章

第361章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1/2)

  等杜甫陪着李白喝完了酒,李瑛派人把他召唤到自己的书房叙话。

  “子美啊,你们离开长安几天了?”

  杜甫掐指算算:“我们赶路并不是太急,在路上总共走了六天。”

  李瑛又问:“那你们可知道高力士自尽的消息?”

  “高力士自尽?”

  杜甫吓了一跳,“我们走的时候没有听到一点风声,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他可是圣人最为信任的大宦官,为何要自尽?”

  李瑛出发之前设置的情报驿站随着他的所在地不断变化,夏天先是送往北庭,秋天则送往蒙古草原,现在则改到了灵州。

  路线虽然改变了数次,但效率却没有改变,自始至终保持着每隔一百四五十里就设置一个秘密驿站的编制。

  每个驿站有驿卒五六人,常备良马十余匹,每当有情报,就会由两人四骑,马不停蹄的昼夜疾行,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下一站。

  因此颜杲卿的密信送到李瑛手里的速度,基本上能够保持一个昼夜下来送出一千五百里的速度,这显然是杜甫等人无法比拟的。

  “应该是在你们离开长安之后的第三天。”

  李瑛摇头叹息一声:“本来想跟你们打听一点消息,现在看来,你们还不如孤了解的多。”

  杜甫一脸遗憾:“我们确实没有听到丝毫风声。”

  李瑛又问:“那你们在路上可曾遇见萧太师一行?他带了一千州兵,五千骏马、押解了三百多辆马车,浩浩荡荡的沿着驿道班师,你们不会没有遇到吧?”

  萧嵩已经离开灵州十二天,全军配备马匹,掐指算算,差不多也该到长安了。

  杜甫拱手道:“萧太师的队伍倒是遇上了,那是在汾州境内,估计萧太师此刻差不多快要抵达京师了吧?可惜我们人微言轻,萧太师并不认识我们,因此也没有与他相见。”

  李瑛蹙眉道:“萧太师率领的队伍全员配马,竟然走的这么慢?”

  杜甫解释道:“半个多月前关中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寒冷,驿道上的积雪被车马碾压结实之后非常光滑,车马走的极慢,故此萧太师才耽误了行程吧?”

  “原来如此。”

  李瑛恍然顿悟。

  真是难为驿站的送信斥候,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还能这么快的把颜杲卿的密信送到自己的手中,真是难为他们了。

  等杜甫离开之后,李瑛再次与李泌密谋。

  “萧嵩估计这一两天就进入长安了,且看李隆基得知我没有回到长安之后会有什么反应?”

  李泌也对此充满期待:“让我们拭目以待好了,若是渤海郡公之死能够警醒圣人,就应该不会再为难殿下。”

  “以李隆基的多疑,怕是难啊!”

  李瑛背负双手,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李隆基可是被称作“李吉利”的人,高力士虽然死的悲壮,恐怕也无法改变李隆基的性格。

  京兆府境内。

  身为京兆少尹的杨洄带着一队随从,以巡视奉天、武功、醴泉三县为借口,堂而皇之的离开了长安城,向西渡过渭水,直奔奉天县城。

  过河之后,走了大概三十多里,便看到西面尘土飞扬,马蹄声震耳欲聋,车辙声滚滚而来。

  “莫非是李瑛班师回京了?”

  杨洄心中又惊又喜,急忙下令队伍在驿道边上等候,并派出属官上前打听。

  不大会功夫之后,属官返回禀报:“来的是萧太师率领的队伍,他们说唐王在灵州骑马摔断了腿,不能返程,因此只有萧太师独自归来。”

  “什么?唐王殿下坠马摔断了腿,这怎么可能!”

  杨洄马上判断这是李瑛耍的花招,同时对李瑛的政治嗅觉惊讶不已。

  “萧嵩从灵州走到长安,估计最快也要十来天的时日。那时候高力士还没有自尽,难道那时候李瑛就已经得知李隆基要褫夺他的兵权了?”

  杨洄站在路边凝目沉思,做出了如下判断。

  第一,李瑛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猜到了李隆基会卸磨杀驴,打压自己,所以在灵州诈伤,不回长安了。

  只要李瑛赖在外面不回来,李隆基一时半会的还真拿他没有办法。

  “但李瑛真的有未卜先知的能力?”

  杨洄的眉头几乎拧成了麻花,“不见得吧?”

  前些日子,颜杲卿可是刚刚代表天策上将上了奏折,说是择日班师,预计十月底十一月初班师回京。

  如果李瑛的政治嗅觉敏锐到这个地步,完全可以盘踞在草原上不回来,又何必给李隆基上奏折作茧自缚?

  “也就是说,李瑛是走到灵州之后才改变了主意。他已经上了班师的奏折,若是不回来,那就是欺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