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华章

第436章 大唐气数已尽(1/2)

  幽州,蓟县。

  这片土地的冬天比塞外还要寒冷,驿道上行人稀疏,飞鸟绝迹。

  这日清晨有一支千余人的骑兵队伍打着“安”字大旗,列队进入了幽州城。

  得知安禄山到来,张守珪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接见。

  宴客厅里,这对父子分宾主落座。

  “禄山啊,我相信你也收到来自长安与灵州的诏书了吧?”

  张守珪今年五十四岁,常年的军旅生涯让他看起来精神矍铄,双目透着精明,透着商人的奸诈。

  大腹便便,三十五岁的安禄山放下刚端起来的茶盏,拱手道:

  “回义父的话,长安朝廷册封儿子为渔阳郡公、授勋柱国,而灵州朝廷则册封儿子为阳谷县侯。”

  “呵呵……李瑛还真是吝啬啊!”

  张守珪捋着胡须发出一声不满的冷笑。

  “为父也收到了两份诏书,一份是灵州朝廷发来的,册封我为辅国大将军,赐爵合肥县公,授勋上柱国……”

  不等张守珪说完,安禄山便急不可耐的问道:“那长安朝廷册封了义父什么爵位?”

  “哼哼……李琦可比李二郎大方多了!”

  张守珪捋着胡须,发出一声得意的笑声。

  “长安朝廷册封为父范阳郡王,加太子太师头衔,领范阳、朔方、河西三镇节度使……”

  张守珪本以为这个干儿子听完之后会露出羡慕的表情恭贺自己,没想到安禄山却是语出惊人。

  “义父啊,李琦娘俩太阴险了,给你朔方、河西节度使,就是要让你与李瑛火并,他们长安朝廷好坐收渔翁之利啊!”

  张守珪不以为然,端起茶盏来呷了一口,侃侃而谈。

  “禄山此言差矣,有道是无功不受禄,如今长安朝廷以王爵相授,老夫为长安朝廷效力也是应该的!

  我大唐自建国以来,异姓封王者有几个?这可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啊!”

  大唐王朝建国初期册封了一些异姓王,包括罗艺、杜伏威、李轨等人,但这些诸侯本来就割据一方,唐朝册封他们为王只是政治筹码而已。

  等唐朝实现大一统之后,李世民、李治父子除了象征性的给突厥、渤海国这些藩邦封王之外,大唐的臣子都没有享受到封王的荣耀,就算是凌烟阁的开国功臣,最多也只是获得了国公的爵位。

  及至武周代唐,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武承嗣都被封为亲王,还有几个封了郡王,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皇帝的直系亲属,也算不上异姓封王。

  只有到了武则天死后,中宗李显继位,册封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等功臣为郡王,这才算得上大唐王朝真正的异姓王开端。

  再后来,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成功铲除了韦后一党,而太平公主的三个儿子薛崇简、武崇敏、武崇行也被册封为郡王。

  这一次,李琦的政变不知道将会被历史冠以什么名字,但杨洄、邓文宪、苏庆节三人因功封王,着实让天下的官员羡慕不已。

  而如今,这泼天富贵终于来到了张守珪的头上,怎么能不让他兴奋?

  杨洄、苏庆节、邓文宪都属于发动政变的从龙之臣,堪比张柬之、桓彦范等人,他们封王,那些眼红的也没什么可说的。

  自古以来,富贵险中求,这三人冒着灭族的危险跟随武氏母子发动政变,成功后享受胜利的果实,也是天经地义。

  但大唐现在有十几个节度使,还有三个大都护,以外臣的身份封王,天下止有张守珪一人,甚至就连安西大都护盖嘉运也只是被授予了郑国公的爵位。

  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两封诏书摆在一起对比,相对长安朝廷给的王爵,李瑛给张守珪册封的合肥县公就有些寒酸了。

  安禄山笑道:“义父,我们大唐异姓封王的确实不多,但当朝也有四五个了,杨洄、邓文宪、苏庆节,还有武太后那个草包兄长……这么数一数,也不算少啊!”

  “嗯?”

  张守珪听着安禄山的话语不对,蹙眉问道,“禄山,你这话什么意思?你在取笑义父?”

  安禄山诡笑道:“儿子岂敢取笑义父?只是不想看着义父独享富贵,希望你老人家也能封儿子一个王爵。”

  张守珪闻言心头大震,手里的茶盏跌落在地,摔了个粉碎。

  “安禄山,你简直是大逆不道!”

  张守珪站起身来做贼般扫视了一圈屋内,确定无人这才戳着安禄山的鼻子道。

  “以后少说这种话,老子当做没听见!”

  “义父!”

  安禄山肥硕的身体单膝跪地,拱手道。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李渊一个太原留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