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华章

第460章 帝国双璧(2/3)

长安西边的香积寺遭遇,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肉搏战。

  而这一场战役,也是大唐王朝的国运之战。

  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战役之中,郭子仪与安守忠这对冤家对头各自使出浑身解数,直杀的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最终,经过一天的鏖战,唐军以阵亡七万人的代价阵斩六万叛军,俘虏两万,凭借人数优势惨胜。

  安守忠的十万人马只剩不到两万,只能放弃长安,退守潼关。

  而唐军在这一战中也把来自安西、陇右、朔方的精锐折进去了一半,导致再也无力防守陇右,被吐蕃人随后席卷陇右各地,并攻占了长安。

  “这个安守忠厉害啊!”

  李瑛思绪飞扬,端起茶盏来的时候忍不住在心底感慨一声。

  郭子仪与李光弼名垂青史,后人都知道他俩厉害,但却不知道安禄山手下的史思明、安守忠同样骁勇善战。

  当然,在香积寺之战中,不能不提李嗣业这个名字。

  在这场旗鼓相当的正面对决之中,正是因为李嗣业的勇猛作战,率领陌刀兵充当尖刀,砍的兵刃都卷了,方才最终击溃叛军。

  仅此一役,足以确定李嗣业盛唐第一猛将的地位。

  当然,这个猛指的是勇猛,而不是军事能力。

  收复长安之后,郭子仪率领得胜之师出潼关攻洛阳,击败安庆绪,成功收复洛阳,威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领朔方、陇右、河西三镇节度使,加代国公。

  随后,九镇节度使联合围攻邺城,并由郭子仪担任统帅。

  最终却因为各镇节度使令行不一,再加上遭遇狂凤,唐军被史思明击败,并乘势追袭,重新攻占洛阳。

  邺城之战,也是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候遭遇的第二场大败仗,损兵四万余人。

  相比于郭子仪,在安史之乱时期,李光弼都是充当辅助的角色。

  他第一次闪光的战役就是联合郭子仪参加的嘉山之战,率领河东军斩杀两万叛军,连续收复定州、赵州,兵锋直指幽州,曾经一度逼的安禄山想要放弃洛阳,撤回河北。

  在邺城之战中,九镇节度使溃败,李光弼和史思明打了个平手,在其他各镇损兵折将的情况下,以微小的代价成功的撤退到老巢河东,固守太原。

  随后的邙山之战,唐肃宗李亨逼李光弼与史思明决战,再加上接替郭子仪担任朔方节度使的仆固怀恩不听命令,导致唐军战败,只能退守河阳。

  李光弼拥有超强的防御能力,他曾经在常山之战、太原之战、河阳之战三次挫败史思明的强攻,让叛军无法踏入河东,使得河东四百万百姓自始至终没有受到叛军铁蹄的蹂躏。

  太原之战发生于李亨继位的第三年,李光弼麾下的河东军精锐跟随郭子仪西进灵武,城内只剩下万余人。

  史思明与蔡希德率领十万人围攻太原,李光弼据城死守,采取挖地道、诈降、反攻的方式硬是死守了半年,让史思明无法越雷池一步。

  甚至就在史思明离开太原返回洛阳火并安庆绪的时候,李光弼反攻叛军,杀的蔡希德招架不住,全军溃败,最终被斩首七万余级。

  而太原之战也是叛军阵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甚至超过了香积寺之战。

  九镇节度使战败邺城之后,郭子仪被罢官,李光弼接替了他的兵马副元帅,成为唐军的实际最高军事指挥官。

  次年,李光弼战败于邙山,但并未撤退到黄河以北,而是慧眼独具的据守河阳县城,在洛阳附近扎上一颗钉子。

  随后,史思明调集了十几万大军猛攻河阳,想要拔掉这颗眼皮底下的钉子。

  双方鏖战了半年,李光弼依旧岿然不动,反而屡挫叛军,累计斩首三万。

  史思明堪称叛军悍将,但可惜遇上了李光弼这个克星,五战四败,仅在邙山之战赢了一场。

  返回幽州募兵的安守忠见史思明被李光弼吊打,实在看不下去了,要求跟史思明换阵线,自己去与李光弼一决雌雄。

  史思明恼怒不已,佯装答应,把安守忠从幽州骗到洛阳,杀之,并吞并其部众。

  可怜安守忠叛军第一悍将,没有死在唐军的刀下,却死在了史思明这个老六的手中,就像李隆基杀掉封常清、高仙芝如出一辙。

  安史之乱时期,李光弼六次大战,四胜一平一负,战绩确实要优于郭子仪,所以被朝廷上下推为中兴第一名将,也算实至名归。

  但李光弼的政治智慧显然不及郭子仪,不能像郭子仪那样看清形势,该退的时候急流勇退,免得功高震主。

  在平定了安史之乱后,李光弼遭到李亨猜忌,在江南平叛的时候据守徐州,拥兵自重,不肯来长安朝拜,遭到鱼朝恩、李辅国的诬陷,名声受损。

  抑郁之下,李光弼在五十七岁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