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华章

第670章 朕赦尔等无罪!(1/2)

  使者冒着严寒,快马加鞭赶往长安。

  当走到郑县附近的时候,撞上哨探的长安军,经过交流得知大唐皇帝就在郑县大营,当即放弃了去长安的打算,入营拜见。

  此刻,李瑛正在为宁王李宪送行。

  李宪的尸体已经冰凉,此刻正躺在棺椁中被人抬上马车。

  “皇伯父,你在九泉之下瞑目吧,朕一定替你讨回公道!”

  李瑛亲自为李宪抬棺,与其他七名壮汉将黑色的棺椁抬到了马车上,并由申王李祎扶棺归京。

  “圣人请节哀,老臣一定会把宁王的遗躯安全送到长安,并让礼部遵照圣谕将他葬在桥陵,陪着睿宗皇帝长眠。”

  李祎辞别大唐皇帝,率领一千禁军,护卫着宁王李宪的遗体向长安返程。

  来的时候人好好的,回去的时候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让萧嵩、李白等人叹息不已,真可谓世事无常!

  但李隆基亲手射杀兄长的行为引起了极大的反噬,当夜就有一千余人逃出郑县向长安军投降,谴责李隆基的残暴行为。

  随着军粮坐吃山空,迟迟等不来援兵,郑县城内军心惶惶,第二天又有两千多人出城投降。

  王倕没办法,便挑选了数千禁军镇守四门,阻挡士兵出城投降。

  但让李隆基吐血的是,守门的禁军竟然也纷纷出城投降,第三天出城投降的人数多达四五千,眼见就要土崩瓦解。

  王倕没办法,亲自带着侍卫巡视四门,镇压愈演愈烈的叛逃之势。

  三天的时间下来,将近一万人出城投降,郑县城内的洛阳军已经不足五万,李隆基只能下令关闭城门,阻止士兵继续叛逃。

  李瑛对投降的洛阳军以礼相待,让他们吃饱喝足之后到城墙下劝降,劝昔日的战友弃暗投明,不要再被李隆基利用,白白流血牺牲,果然又引得无数洛阳军出城投降。

  就在这时候,夫蒙灵察派遣的使者来到帅帐,向大唐天子呈上书信。

  李瑛拆开看完之后击掌大笑,对仆固怀恩、李泌等人道:“天大的喜讯,夫蒙灵察与杜希望已经连续拿下风陵渡、函谷关、潼关三座关隘,前往洛阳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

  “哈哈……天佑大唐啊!”

  “看来过年之前就可以灭亡洛阳伪庭了!”

  萧嵩、李泌等人闻言俱都喜出望外,拍掌欢庆。

  李瑛命杜甫给夫蒙灵察修书一封,让他留下五千人驻守潼关,亲自率领其他人马前往洛阳协助杜希望攻城,郑县这边已经占据了压倒性优势,根本不需要他来增援。

  李泌拱手建议道:“来曜与辛云京既然已经投降,可命二人前来郑县效力。来曜的儿子来瑱就在郑县城内,可以让他去劝来瑱弃暗投明。”

  “子美,按照长源的建议修书。”

  李瑛当即命令杜甫按照李泌所言起草书信。

  使者接过书信,立刻快马加鞭返回潼关向夫蒙灵察报告。

  夫蒙灵察接到圣谕,遂即留下副将率领五千人守关,自己带着其余人马赶往洛阳支援杜希望,并命来曜与辛云京前往郑县大营面圣。

  来曜与辛云京忐忑不安的来到郑县,向营门守军禀明身份:“有劳军卒去向圣人通禀一声,就说罪臣来曜、辛云京奉旨前来请罪!”

  “两位稍等。”

  守门校尉立即前往帅帐向李瑛禀报:“启奏陛下,营门外来了十余骑,为首之人自称来曜,说是奉诏前来面圣。”

  李瑛目光扫向李泌:“你替朕出营把人带进来。”

  “喏!”

  李泌答应一声,立即走出帅帐翻身上马,前往营门迎接。

  来曜与辛云京忐忑不安的在营门外翘首以待,也不知道李瑛会如何处置自己?

  就在这时,看到一个身穿紫色官袍的年轻人策马而来,虽然不认识,但却知道此人身份尊贵,急忙一起叉手施礼。

  “有劳上官出迎,来曜这厢有礼了!”

  辛云京的职位只是个中郎将,还轮不到他说话的份,当下识趣的跟在来曜后面。

  “吁!”

  李泌翻身下马,叉手还礼:“本官乃大唐兵部尚书李泌,这厢还礼了!”

  来曜对李泌的传闻略有耳闻,当下套近乎道:“我说阁下年纪轻轻就身穿紫袍,原来是少年时期就被太上皇召见,名动京城的神童。”

  “呵呵……来将军过奖了,都是市井传闻而已!”

  李泌谦虚的一笑,做了个请上马的手势,“从营门到帅帐有三四里路,请两位上马随我入营。”

  “多谢李尚书!”

  来曜与辛云京齐声道谢,各自上马跟着李泌进了这座绵延不绝的大营。

  不消片刻功夫,三人来到帅帐前驻马,由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