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土地公孤舟牧云

第2187章(1/2)

  岳川想起上辈子世界里,曾经“灵异”题材的作品很火。

  火得不像话那种。

  但是突然有一天,某位大神出手,带来了净网行动。

  灵异作品也惨遭牵连。

  不管你多火的作品,全都删封禁处理。

  到最后,整个灵异题材集体躺枪,以至于“灵异”这个分类都被封了。

  现在你可以看到都市文、仙侠文、玄幻文、历史文等,却唯独看不到灵异文。

  其他所有影视作品、动漫电影中也都不得出现“鬼”的字眼。

  更不能有鬼物害人的剧情。

  如果有,最后一定要翻转,变成精神病,或者科学怪人等等。

  总之,从认知根源上抹去鬼的负面形象。

  上辈子时,岳川不理解这个政策。

  现在,他隐约知道了。

  如果鬼物要融入人族社会,必然不能放任那些鬼物害人的作品流传。

  究其原因,华夏大地上,“鬼”一直是一个比较中性的存在。

  “人死为鬼”,这是华夏上古先民对鬼的定义。

  它们是由人转化而成。

  华夏一直有祭祀祖先的传统,祖先都是死了的。

  所以,祭祀祖先就等同祭祀鬼。

  这一点在前朝大商表现得最为明显,因为大商是历朝历代中最崇信鬼神的。

  后世子孙说的最多的就是“祖宗保佑”。

  这句话,差不多就是求鬼神保佑。

  历史上,孔子也说过——敬鬼神而远之。

  所以,鬼神一直是一个复杂的存在,绝非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但无论如何,鬼都不是那种害人的玩意。

  《倩女幽魂》中的鬼非但不害人,还很体贴人。

  《聊斋志异》中害人的鬼并不多,反而帮人的鬼有不少。

  所以,灵异小说更多的是为了博眼球,片面夸大鬼物的恶。

  以前的蒲松龄等人,就算写鬼的恶,那也是从实际出发。

  人家就算不是亲眼所见,至少也是亲耳所听。

  但网络时代,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

  先有结局,再反推剧情。

  如果现实中没有鬼,随便抹黑一下也无所谓。

  如果真有呢?

  要知道,城隍体系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还是得到官方认可的。

  历朝历代开国之后,都会册封各地城隍,以彰显自己的正统。

  朱元璋时代达到巅峰,各地方的城隍体系整合为一个整体。

  各地城隍的官职、爵位,也有了大小、高低之分。

  地方官上任之后,也通常会先祭拜一下城隍庙。

  基本相当于跟自己的同事打个招呼,混个脸熟。

  满清的遗老遗少现在都还风光着呢,没道理城隍体系就没了,对吧?

  满清的遗老遗少喜欢前朝,可以给钱给人给政策,拍一堆清宫戏。

  打开电视,基本都是四爷,以至于有了“四爷很忙”的梗。

  如果这些鬼神看了灵异小说,感觉很不满意呢?

  所以……

  直到城隍庙开遍中原诸国,数十万鬼物在城隍庙中任职当差。

  岳川终于切身感受到这个问题。

  必须从根源上扭转世人对鬼物的印象。

  只有这样,才能让活人慢慢认可、接纳鬼物。

  这一次姬氏诸侯赖账不还,鬼物整天在城内游街、闹腾。

  也算是给自己争取了一个“正面”形象。

  不再是青面獠牙,张着血盆大口“还我命来”。

  而是举着牌子、横幅,喊着“还我钱来”。

  最终逼得昏君们交出国家,交出国中的一切。

  各国百姓能成为“姜国人”,获得姜国的“宅契”、“户籍”,还真是托了这些鬼物的福。

  以前说了那么多“祖宗保佑”,结果还是没保佑自己。

  现在,平白无故捡了个姜国户籍。

  恩同再造啊。

  流民们那叫一个感恩。

  此时谁再说鬼物害人,流民们第一个啐他。

  与此同时,南郭小院中。

  岳川不断给地图涂色。

  “中原诸国基本都有我们的地盘了,剩余的那些国中国无伤大雅。”

  “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安民工作,要劝导流民返乡,恢复春耕。”

  “明年的春耕对我们很重要,对天下也同样很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