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只手挽天倾,我护大隋永昌

第381章 李元霸:我再也不比武了(1/2)

  拓跋朗司马站在一旁,冷眼旁观这一切,心中暗自觉得李家的前景堪忧,悬于一线。

  杨广这等格局与手腕,实在是远超常人想象。

  换做是他,如果遇到李元霸在战场上反水这般突发状况。

  以他的性格,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命李元霸反杀回去。

  而不会像杨广这般,从人心的角度去巧妙化解这场战事,化干戈为玉帛,进而试图扩大已方的优势。

  不愧是大隋天子,他这一遭来到大隋,算是学到了。

  “陛下心怀天下,大发慈悲,实乃万民之福。

  战场厮杀,便是李元霸在此,也无人能拦得住本王。

  何况我大隋精兵猛将皆在此,若战,定是摧枯拉朽。”

  武信声若洪钟,一字一句地说道,同时缓缓往前走去。

  他那沉稳而又充满威慑力的步伐,仿佛带着千钧之力,每落下一步,都让李唐的将士们胆战心惊,不由自主地后退一步。

  武信径直来到插在地上的三尖刀前,伸出手稳稳地将其抓住,随后微微一用力,那深深插入泥土之中的三尖刀便被轻松拔出。

  直到武信转身,迈着大步离去。

  李唐的将士们依然没有任何动作,他们被武信的气势所震慑,呆立当场,仿佛失去了思考与行动的能力。

  “回营。”

  杨广见此情形,心中满意,翻身上马,高声招呼一声。

  刹那间,隋军队伍整齐有序,浩浩荡荡地向着营地的方向离去。

  直至隋军全部离开战场后,李唐的将士们方才敢有所动作。

  一些将士们心中有了定论,皆觉得杨广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他们本就是隋朝的子民,如今却要在这乱世之中同室操戈,究竟有什么好打的?

  而且李唐在统治过程中似乎的确不得人心,否则怎会连上天都像是看不惯一般,降下诸多不利之事。

  更何况大隋如今又有武信这种仿佛具备通天彻地之能的猛将坐镇,相较之下,李唐怎么跟人家斗?

  这实力悬殊实在太大,根本就毫无胜算,这场仗不如不打,打了也是白打。

  “收兵。”

  李神通面色凝重地下达了命令。

  方才武信近在咫尺时,那股强大的气场如泰山压顶般笼罩着众人,李神通竟完全丧失了发号施令的勇气,仿佛喉咙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难以出声。

  如今,看着军心已然动摇、士气低落的将士们,此刻更不能将心中的愤懑与无奈发泄在他们身上。

  毕竟,在这乱世之中,军队的凝聚力与忠诚度是极为关键的,一旦处理不当,引发哗变也并非不可能之事。

  事已至此,继续留在这战场之上已无任何意义。

  唯有暂且回到大营,再从长计议,谋划后续的应对之策。

  待回到李唐的大营,李神通不敢有丝毫懈怠,连忙疾书一封,随后火急火燎地命人火速送往太原。

  李元霸对于李唐而言,一直以来都是唯一的依仗。

  其武力之强在诸多战役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堪称李唐的定海神针。

  可如今,却在这关键的战场上被策反,还与李世民一同背弃了李家。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李神通自觉难以独自决断,还是得让李渊亲自拿主意。

  只是不知李渊能否暗中写书信给李世民,凭借父子间的亲情以及曾经的种种过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尝试将这两兄弟给劝回来。

  若能成功,或许李唐还有一线生机。

  若不能,那李唐的前路可就真的是荆棘丛生,步入绝境之中。

  ……

  在另一边的隋军大营之中。

  今日这场仗最终并未真正打起来,而这恰好正符合了杨广内心的期望。

  正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乃兵家之上策。

  如此一来,更能彰显大隋那海纳百川的胸怀气度以及至高无上的威严。

  杨广翻身下马,随手将佩剑从腰间解下,又卸下那沉重的甲胄。

  而后神色轻松地吩咐众人道:

  “设宴席,朕要宴请诸将。”

  夜幕缓缓降临,整个大地被黑暗笼罩,而隋军的大帐之中却是灯火通明,诸将皆依次落座。

  武信坐在最前端一侧显眼的位置,他的目光却始终紧紧地锁定在李元霸身上,眼神中隐隐透露出一丝疑惑。

  他心中暗自思忖,这情况似乎有些不太对劲啊。

  自己分明已经在战场上把李元霸给打得心生畏惧了,按常理来说,系统应该此时出现奖励才对。

  莫非这李元霸心智如同半个傻子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