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

第749章 太平道在淮西

  北蒙山。

  鲁父跟着子旬悠悠来到大邑商的旧都所在地,准备去找本地的大邑商封君。

  结果挡在他们面前飘扬的“太平道”旗帜插在一座规模不小的城邑上,着实震惊了一把子旬。

  “这……这不是北蒙山吗?为什么这里会有太平道?”

  子旬问左右的人。

  他们也都有点茫然。

  只能赶紧安排人过去探查。

  下午,他们抓了几个人过来,都是头戴黄巾,身着短褐麻衣,并且组织身份明确的人。

  “你们是谁?”

  “太平道,忽布。”

  “太平道,奇客冥。”

  这几个中的两个,用不怎么纯熟的燕国官话,对押解他们到来的人解释了一句,然后看向悬挂的大纛说:“诸位,可是商王的军队?若是商王的军队,还请不要从淮西行动,否则您们很大概率会遭到本地的土人伏击。”

  子旬闻言没有太多表情变化,只是让人将这两个太平道拉上来:“你们……为什么在这里建国?”

  “非也。我们太平道的道士,并没有资格建立自己的国度。我们只是简单的维系本地的生产恢复。尤其是当年河南大水之后的动荡消弭。”

  太平道,忽布如是说。

  子旬沉吟一二,让人将鲁父叫来:“燕国的太平道,是怎么细分的?”

  鲁父回忆了一下说:“入道曰力士,有十人相从曰屯长,发展百人为伯夫,有五百人的部曲,则可以称校尉。

  想要再往上一步,就需要前往北京拜谒教主。

  至于教主,我记得辛屈并没有设立。

  他是册封了天帝为教主,然后以天子的名义,授了六个紫袍大真人协理教中事务。

  紫袍之下,则是红袍与蓝袍。

  红袍为地方观主、蓝袍比较特殊,似乎是归于太常督管,由太常直接任命的一观监正。

  地方道观想要得到道教内部的承认,就必须拥有红蓝两个真人。

  同时,一座道观需要千人到两千人的部下,并且拥有相对完备的生产方式。比如自给自足,再比如贸易,再比如牵扯发展。

  总之,地方道观,并不是那么容易成立的。

  但只要得到了正式册封,那么话语权就大了,但也没有立国的名分,他们始终是用道观的名义行事。

  比如蓝袍真人负责道观内的礼仪与对接紫袍大真人,同时也监督观内的历史修撰。

  而红袍真人,一般都会有封号,比如某某真人。

  其中开派的祖师,在死去之后,可根据功德评议,大概率是可以塑身于观中,从某某真人,变成某某真君、祖师之类,一起接受供奉。

  这是一条功德成神的路数。

  他们所修的,与丹阳佛不怎么相同,这群家伙偏向避世,以及过好自己的日子,不会教人忍耐,而是清静。

  但太平道,也是一群掌握燕国军事技术的家伙。

  他们是来传教的,就容易引起土人的不满,毕(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abiqu.cc。一起小说吧手机版:https://m.sabiq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