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武:我,修炼巅峰强娶长公主

第643章 真正低头

  “再设‘清赋署’,重审三郡商税田赋、役法契税,依秦制参照设限,不得超比!”

  “再设‘归籍缓问令’,凡过境之人,非杀叛非盗乱者,不得一律定罪!”

  命下,朝堂震动。

  这是吴王第一次,真正低头了。

  不是与秦国言和,也不是投降认败,而是明言:“朕认制度不如人!”

  许怀章等人闻之,齐齐跪谢。

  而吴王仅冷冷一言:“勿谢朕!”

  “谢百姓未弃朕!”

  ……

  消息传出,王都三日内大变。

  吏部接连放榜,公布“边政赴试”新章,文案清晰可见,凡在三郡临籍、借籍、归籍过的原吴民皆可赴考,录者试任、考核、入编、发俸,三年后可正名籍、正官品。

  户部清赋署第一时间进驻明溪、丹江、临浦,接连清理四十余处私税关卡,取缔十七处商路重税点,直接公告减负方案。

  刑部照“缓问令”,撤销三十三处“逃籍追捕令”,释放已押之过境者一百七十四人,其中有二十七人已在秦国成为供职堂实任官员,现被免罪归籍。

  朝廷设立“问政讲堂”,召集边地士族、百姓入京述言,每日十席,坐而论政,吴王亲听。

  这一切举动,震惊四方。

  楚国派出密探赶往吴都,欲查实此事真假,未曾遮掩便被礼部引入讲堂,连听三日,亲见“秦法入吴”,回国之后写下:“吴国初变,不在投降,而在自救!”

  而南属三郡,闻之动荡更甚。

  原本已有三万人正在借籍试期中,消息传来,众人问供职堂官:“若我吴朝新制真行,我等可否归籍复吴?”

  供职堂吏答:“可!”

  “秦法无强制,只记愿言。

  你愿去,便还你籍。

  你愿留,便纳你名!”

  百姓问:“我既归吴,吴若弃我呢?”

  供职堂吏停笔片刻,答曰:“那你再回来。

  秦籍不毁,只等你!”

  这一句话写入《归籍答问册》第四卷,短短七日传遍三郡,成了秦人最广为流传的金句。

  “你愿去,便还你籍。

  你愿留,便纳你名!”

  “你再回来,秦籍不毁,只等你!”

  这不是强迫,是应许。

  不是拉拢,是归宿。

  这才是秦王之心。

  朝代更替,不用兵,不动刀。

  只把门打开,让你自己走进来。

  走出去,也不怪你。

  但你若转头,还能看到那扇门始终未关。

  王都西南,御史台议事厅内,三百年未动用的“御制会问卷”第一次正式发放。

  这份文书,起源于吴国立朝初期,是为君王问政于民、问法于吏、问策于士所设之特卷,往常只在国变、乱世或王权不稳之际临时启用。

  如今,时隔多年,这张黄纸黑字、承载王意的文卷重新发出,意味着吴国最高权力开始正面承认:国家治理有疑,制度失稳,必须公开求解。

  发放范围横跨四部六司,从(本章未完,请翻页)

  请收藏本站:https://www.sabiqu.cc。一起小说吧手机版:https://m.sabiqu.cc